明代詩文書畫「四絕」全才文徵明,品行高潔,不說人是非,得以躲過寧王之亂。(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文壁(1470~1559年),字徵明,更字徵仲,中年後以字行。號衡山居士、停雲生。文徵明出身官宦世家,才情滿腹,但仕途不順,屢試不第。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名重當時,號稱「文筆遍天下」,時人讚譽為「四絕」全才。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吳門四傑」);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繼老師沈周之後成為吳派領袖。其性格寬厚,淡泊名利。一生品行高潔,不攀權貴,也不說人是非,正是這樣「大智若愚」的作為,讓他躲過了寧王朱宸濠叛亂之禍,平順無災,享九十高壽。
尊師重道 藝術成就卓然有成
文徵明家學淵源,父親是溫州知府。但他幼時較愚鈍,及長才忽然開竅,記憶力甚佳,每日能背誦許多詩文,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十九歲為諸生時,曾因寫字不佳被列為三等,不得參加鄉試,開啟他發奮學習書法的契機。二十歲的時候,因為不喜歡科舉考試嚴格的章法,遂和唐寅、祝允明等人倡導寫作古文辭。其後拜沈周為師,得老師傾囊相授,書畫造詣日深。文徵明一生都非常尊敬沈周,他說:「吾先生非人間人也,神仙中人也!」晚年成就和老師沈周並駕齊驅,但一直認為自己在繪畫上的成就無法超越老師。
文徵明才學不凡,藝術成就卓然有成。也想符合家族期望,透過科舉致仕,但應試九次,或均因不合時好而名落孫山。直到五十四歲時才受刑部尚書林俊、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即便位卑俸微,平素亦不與人爭,然因盛名之累,遭同僚嫉妒和排擠,據聞有人言:「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加以不喜官場爭鬥之風,因此萌生辭意。到任第二年起就屢次提出辭呈,直到五十七歲終獲准辭官回蘇州定居,不再和權貴交往,專注於詩文書畫創作。文徵明的藝術造詣既深且廣。書法溫文儒雅、意態生動,兼善諸體,以楷書、行書為最,尤其擅長小楷,公認明代第一。繪畫方面,工筆、寫意皆擅,山水、花卉、蘭竹、人物等各類題材無一不精。
不攀權貴 修口德避寧王之亂
文徵明一生非常注重「修口德」。他為人寬厚,不說人是非。不僅自己不道人短,不批評他人,也堅守拒絕聽聞別人說三道四的習慣。如果旁人在他面前想揭人短處,他還會很巧妙的用其他話題引開,這種良好的品格在寧王之亂時為他保住了名聲和身家性命。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寧王朱宸濠大舉網羅人才至其麾下。因慕文徵明之才學,屢次禮聘為官,又遣使者帶重金和寧王書信登門拜訪。但文徵明藉口病重不起,也拒絕接受任何饋贈,使者無功而返。當時唐寅、謝時臣等人都受聘出仕,朋友們不解文徵明為何放棄獲取榮華富貴的大好機會,紛紛勸說他不要拂逆寧王的心意。文徵明不為所動,亦不言寧王之短,以詩明志:「千金逸驥空求骨,萬里冥鴻肯受羅!」自比為翱翔萬里蒼冥的飛鴻,不願被網羅。豈料正德十四年(1519年),心懷異志的寧王在南昌發動叛亂,兵敗被處決,一眾應聘者皆受牽連,唯有稱病的文徵明躲過一劫。眾人這才知曉文徵明卓見非凡和高潔自持的品行,都非常敬佩他。
文徵明:人品低下者 畫品更見卑下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於溫州知府任上病逝,按官場慣例,地方政府會負責喪葬費用,當地官紳也送來賻儀,合計數千兩銀子。這筆合情合理的錢彷如及時雨,正好可以緩解父親不貪不取,家無餘財治喪的窘境。文徵明卻謝絕接受,還寫了一封答謝書表示:父親為官堂堂正正,從未貪過一分錢。我若收下此筆銀兩,就辜負了父親一生清廉。我不忍利用父親之名謀利,不願讓父親的名聲蒙上汙點。於是,溫州人用這筆錢修築了一座「卻金亭」,以表彰這對正直不貪的父子。
文徵明性格木訥,嚴謹自持,既不善飲酒,又不近女色。有一回,畫家好友唐寅想要捉弄他,與眾文友相約蘇州石湖盪舟。當大家喝到盡興,酒酣耳熱之際,唐寅故意讓事先躲藏在船艙中的美豔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斟酒,想要誘惑、調戲他。文徵明大驚失色,急忙要離開,甚至急得說要跳湖,眾人無技可施,只好另外僱一條小船放他走。
「吳門四家」之一的仇英早年是漆工、畫磁匠出身,也以彩繪棟宇和賣畫維生。雖然畫得很好,但是書法不佳,因此,文徵明總是欣然為其畫作題跋,以便賣出更高的價錢,改善家計。更稱譽仇英的作品,使其知名於當時。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