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華民國」之號 誰是原創者?(圖)

 2024-10-11 0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肖像與國旗一起掛在臺北國會大廈主會議廳的牆上(圖片來源:  YASUYOSHI CHIBA/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0月11日訊】臺灣總統賴清德出席國慶晚會,致詞時發表了一個令人莞爾的「祖國論」,原話是這樣的:

「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號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我們是不必再去談論這一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大家說對不對?」

想到對岸小粉紅及黃俄政權的反應,固然忍不住笑,但另一方面,眼看今天許多貌似依戀「中華民國」名號的人,居然把書不同文、行不同軌的鄰國視為「一家人」,又不禁覺得悲哀。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但百多年過去,滄海桑田,陵谷推遷,大家對「中華民國」四字的想像,早已跟當年的革命家漸行漸遠。

一般認為,「中華民國」之名由孫中山確立,但魯迅卻力排眾議,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說:「惟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于先生的《中華民國解》(最先亦見《民報》),為巨大的紀念而已,然而知道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魯迅說「中華民國」四字發源於章太炎〈中華民國解〉,並非沒有道理。

〈中華民國解〉發表於1907年《民報》,學問淵博的太炎先生是當年革命派知識份子的意見領袖,他在文章中頭頭是道細考「中華」之名,並力駁主張君主立憲的「金鐵主義者」,將「中華民國」之名發揚光大,功不可沒。但問題是:根據其他文獻記錄,早於這篇文章發表前,「中華民國」名號也可能已經存在。

「中華民國」的雛形,源自1903年孫中山為東京軍事學校學員制定的誓詞,其中兩句是「恢復中華,創立民國」。當然,這個尚不算國號。到1904年,孫中山在紐約用英文發表「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一文,才真正提及「a Republic of China」。但有趣的是,當時孫中山並未想到中文怎樣說,所以早期翻譯居然是「支那共和之政體」,而孫中山在1905年於東京演講時,仍是用「大共和國」這名號。

1906年秋冬,孫中山與黃興、章太炎等在日本起草《同盟會革命方略》,當中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文件。〈軍政府宣言〉的「建立民國」一項,終於正式制定「中華民國」這名號,說:「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然而《同盟會革命方略》是在1908年才正式發表的,那麼1906年的草稿是否也包含「中華民國」,我就無法確定了。相信在章太炎發表〈中華民國解〉之前,應該沒有太多人知道「中華民國」,而孫中山一開始也沒想到這四個字,或至少沒確定是用這四個字。若魯迅所說屬實,孫中山很可能是考慮到〈中華民國解〉影響力夠大,令那四字深入人心,才敲定以「中華民國」作為國號。

以章太炎的學問和地位,他當然有資格制定國號,但由他詮釋的「中華民國」,相信會令你難以想像,甚至於目瞪口呆。按照他的講法,「華」字的本義是國名,源自華山,他指中國古代聖王,如宓犧、神農、黃帝、高陽、高辛、舜、禹等人,都以梁州、雍州為根據地,雍州的東南以華陰(華山之北)為界,梁州的東北以華陽(華山之南)為限,所以「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

這理論是否屬實,沒人知道,但不妨聊備一說。不過他的中華民國願景,今時今日應該沒有人會認同,就連對岸的戰狼也不敢講。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說,中國人必先「醇化」三荒服(即蒙、回、藏),然後收回「二郡一司」,「則先漢之疆域始完,而中華民國於是真為成立」。什麼意思呢?所謂「二郡一司」,原來就是朝鮮、越南和緬甸,他認為這三個國家都是中華舊土,中華民國必須「光復」三地,才算「真為成立」。

章太炎雖然德高望重,但也有個綽號叫「章瘋子」,你看了上述這番偉論,應該知道他名不虛傳了。(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臉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