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貫穿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孝道是中國古代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除了孝道之外,另一大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便是忠。
古人常說的忠孝兩全,忠與孝指的的便是這兩大道德準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貫穿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有人說,數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同化許多外來民族,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孝道文化。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如是,君王、士大夫等階級有他們的孝道,庶民同樣也有庶民的孝道,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一個人若是連最基本的孝道都難以做到,相信會有很多人都會在其背後戳脊樑骨,罵作不孝。
那麼何為不孝?
古人早就已經總結而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然如此,另外兩種不孝又是什麼呢?
一、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第26章,此章的整個內容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一代儒學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儒家文化倡導孝道,孟子對於孝道則有自己的獨特理解,他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就是說,不娶妻生子,斷絕了先祖的傳承,這是人生在世最大的不孝。
那麼,既然「不孝有三」的話,除了無後為大之外,另外兩種不孝分別又是什麼呢?
其實孟子這裡所說的「不孝有三」,真正的含義應該指的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因為「三」在古代指的是「很多」的意思。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並不代表非要三個人,也可以是五個人、六個人。
不過到了東漢末年,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又有了新的註釋。
二、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清代丁觀鵬奉旨臨摹元人四孝圖卷。(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末年趙岐所注的《孟子章句》對此句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裡把三種不孝說的明明白白:
第一大不孝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第二大不孝為: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第三大不孝,便是人們常說的無後。
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把傳宗接代視作為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因此在古人看來,諸多不孝的行為中,斷絕了祖宗的傳承才是最大的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同樣是一種不孝,指的是對於父母的過錯不聞不問,一昧的順從,從而導致陷他們於不義,這同樣是一種不孝。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也是一種不孝,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事生產以供養父母。也就是說,子女不想著工作賺錢贍養年邁的父母,整日游手好閒,這同樣是人生的一大不孝。
以上便是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兩種解釋,一種是單純的告訴人們,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另一種則是羅列出人生中最大的三不孝。
責任編輯: 紫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