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广东番禺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主编过《民报》,后随孙中山在南洋一带进行革命活动。1908年后,国内数次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民报》也被查封,革命党人意志消沉,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期。汪精卫打算杀掉一个清政府的重要人物,来激励民志。
不久,汪在东京与黄复生、喻培伦、陈璧君、黎仲实、曾醒、方君锳等7人,组织了一个暗杀团。他曾写信给同盟会东京总部的吴玉章,索要炸药,吴回信劝阻,汪回信说:"革命之事譬如煮饭。煮饭之要具有二:一曰釜,一曰薪。釜之为德,在一恒字。水不能蚀,火不能融,水火交煎,皆能忍受。此正如我革命党人,百折不挠,再接再厉。薪之为德,在一烈字。炬火熊熊,光焰万丈,顾体质虽毁,借其余热,可以熟饭。此正如我革命党人,一往独前,舍生取义。……弟素鲜恒德,故不愿为釜而愿为薪。兄如爱我,望即赐寄各物"。
吴玉章见其意志坚决,即将炸药寄去。 1910年,汪精卫等到北京,先计划谋刺庆亲王奕劻,因警卫过严,无从下手。后又谋炸赴欧考察回国的载洵、载涛两贝勒,但因火车站天黑人多,难以下手。最后决定谋炸摄政王载沣,皇帝溥仪年纪还小,父亲载沣是实际的掌权人,杀之可以震惊中外。
载沣的醇亲王府在后海北岸,今天的卫生部,每日上朝经甘露胡同、鼓楼西大街、地安门大街,过景山至紫禁城。原计划在鼓楼西一短墙后投掷炸弹,正逢修路,载沣改变了进宫路线。又想在烟袋斜街由屋内投弹,但苦于一时租不到房子。最后决定在王府附近一小石桥下埋设炸药。
一般人以为是银锭桥,其实不是,现在这座小石桥已无存。为了行动方便,又在什刹海附近清虚观,向道士租了一间房,又定制了一个能装50磅炸药的铁罐。
3月31日,喻培伦、黄复生去桥下挖坑,因惊动四周犬吠,被迫撤走。第二天,两人去将铁罐埋好,又因导线太短而停。第三天再去接线时,被一居民发现,报告了警察厅,铁罐也被挖走。当夜,汪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喻培伦去东京重新购买炸药,陈璧君和黎仲实到南洋筹款,汪和黄复生留京,观察动静。4月3日,黄复生再去小石桥侦查,被醇亲王马队卫士发现,一直跟踪到住所琉璃厂守真照相馆。
4月16日,黄复生在守真照相馆被捕,汪精卫在前门外住所东北园被捕。 汪精卫一进监狱,便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为后人传颂。题名叫《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也被当时青年做为英雄来敬仰。
他也确实曾想过自杀,一次看到狱中有小井,欲坠井而亡,但此井上口大,内口小,小得不能容身,自杀未成;又一次见墙壁上有寸大的铁钉,欲触头而死,但钉子太高,触不到,又不得死。可谓很可笑的两种自杀方法。
当时审汪一案出现了两种论调。御史胡思敬等主张极刑;肃亲王、厅丞章宗祥、警卫军统领良弼等人认为现在正推行宪政,革命党人也不止汪、黄二人,若来一个杀一个,冤冤相报,何时可了,不如从宽处理。
摄政王也批谕:"我国正在预备立宪,该生等系与政府意见不合,实不知朝廷轸念民庶情形,宜以渐进,徐图改良国政。该生等燥急过甚,致陷不轨之诛,日后当知自误也。此与常罪不同,我国罹罪,宜从宽典"。
4月29日,判汪精卫和黄复生永远监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30日,清政府不得已,发布了开放党禁的谕旨。11月6日,汪精卫等被释放出狱。
从此,汪精卫蜚声海内外,成了革命英雄。"不负少年头"的诗句也到处传颂。
但是,1927年7月,汪叛变革命。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举行四届六中全会,在开幕典礼拍照时,晨光通讯社外勤记者孙凤鸣决心除掉蒋介石救国。但蒋并没有出来拍照,而刺客孙凤鸣已服鸦片烟炮,毒性将定时发作,于是一不作二不休,退而求其次,向汪精卫开了三枪。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当年汪也并没有一开始就准备要刺杀载沣的。
1938年底,汪公开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充当了第一号的汉奸、卖国贼。
- 关键字搜索:
- 说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