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墓编号为“2002’长.展.院M1”。墓室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全长20.1米,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墓室长9.6米,宽8.3米。墓道大部分遭破坏,残长10.5米,宽4.3米,分两级台阶。发掘过程中发现两个盗洞,其中第一号盗洞出土了较多铜官窑瓷片,时代估计在清代;第二号盗洞出土了大量青花瓷片,时代应该在明清。该墓为二棺二椁,内外棺均遭受严重破坏,在内棺腰部出土佩剑一柄,头部出土玉环一件,左边厢发现少量车马构件和兵器。此墓保护措施严密,木椁四周上、下 填充有“白膏泥”,其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铝、灼碱及少量铁、钙、镁、钠的氧化物的白色或黄色瓷土,具有防腐作用。
该墓出土器物共百余件,今日与公众见面的有已经修复好的50余件。质地有玉器、青铜器、陶器、竹器、漆木器、铅块等,其中以青铜器和陶器为主。用途涉及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各两套、生产用器、生活用器以及乐器及大量兵器。兵器中出土的一件菱形暗格纹铜矛,制作精良,质地极佳。其行制和装饰风格与吴越地区铜矛一致。据专家考证,此类菱形暗格纹装饰风格揭示了我国早在2500年前就已掌握了金属膏剂涂层工艺这种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术,至今仍具有先进水平。另外,从该墓中出土的一套铜器手工工具,包括铲、凿、斤、镰、针等,都盛装在一个木盒内,这在长沙地区楚墓中为首次发现。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工具与制作简牍有关。
通过了解该墓墓葬行制和出土器物方面的特点,并与过去发掘的长沙、江陵等地区的楚墓做比较,估计三公里楚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早的阶段,墓主人身份为大夫一级,属于楚国较高级别的贵族。
三公里楚墓是长沙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楚墓。从中可以证明当时长沙地区青铜冶铸等手工业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也体现了楚人“尚武”的精神。在墓中发现的菱形暗格纹铜矛,为研究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该墓的发掘对于研究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早期发展的历史、探讨湖湘文化的传承、演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材料。
- 关键字搜索:
- 最大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