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才10岁大的小学生,你问她,她也答得出来。我问到的小学生,她还会加上一句"创建中华民国的人",为这"国父"做了定义。
可就是有人认为,在台湾,这国父的定义并不明确,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当今台湾政府的法务部长陈定南。5月下旬,行政院在讨论"纪念日暨节日放假条例",也就是象国父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等等,这些日子是否需要放假时,提出了这么个大问题。
陈定南认为,中华民国宪法和现行法令中,并没有针对"国父"下过定义,因此,究竟谁是"国父",必须好好推敲。陈定南建议应比照宪法前言中,以"孙中山先生"这五个字取代 "国父";而如果还是要使用"国父"这两个字,他认为就必须为"国父"下个定义。
翻开中华民国宪法瞧瞧,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说∶"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没错,这宪法里是没明明白白的说"国父"就是"孙中山先生",可这宪法里也说了,"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创立中华民国的人,不就是"国父"吗?除非如今执政的民进党政府,不打算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
嗯,这问题可就复杂了。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那年,是西元1911年,当时政府订为民国元年,到今天,台湾从官方到民间,还是习惯以民国几年来纪事,例如今年西元2002年,就是民国91年。陈定南如此质疑国父,国民党发言人吴清基就批评说,上台两年的陈水扁政府,是不是想搞"阿扁二年"?
为了反驳陈定南认为国父"于法无据"的说法,国民党还紧急调出了一份民国29年(西元 1940年)时的"国民政府公报"训令文件,表示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一致决议,尊称总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文件上还有当时五院院长的签名。
对于国民党这番"捍卫"孙中山的动作,舆论认为国民党这番反驳没有"切中要点"。台湾舆论说,民国29年的一纸训令能规范到今天的民主宪政吗?不过,另一方面,舆论大多也对陈定南提出"国父是谁?"的定义问题,没有好感,认为是"没事找事,徒惹争议"。
有评论者说,今天大家纪念孙中山先生,尊称他为国父,完全在于他在中华民国史上的特殊地位,他一生为民族和民主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即使他创立的国民党如今失去执政权了,但他提倡的民主和人权理念,不也是现今执政的民进党也在追求的目标吗?
好吧,就不说得这么"伟大",而说得"家常"一些,现今台湾念过书的,应该都知道"国父孙中山先生";没念过书的,应该也知道台北有座国父纪念馆,没去过,也可能经过;而念过书还当了官的,更是在国父遗像前举手宣誓过的,包括法务部长陈定南本人和总统陈水扁,都这么做过。至于总统府内,更是行之多年,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国父纪念月会",邀请学者专家来演讲。这种种已成常识、共识的有关"国父"的事情和作法,如今难道都要打个问号吗?
当然,有些事情是会随着时代转变而有所调整的。像是位在台北闹区,假日总是游客众多的国父纪念馆,今年正是成立30周年,馆方举行系列活动庆祝的同时,也在调整馆内空间,请原本在那儿免费使用了29年的国民党党史馆"搬家",迁出国父纪念馆。
这也对,国民党和中华民国虽然都是孙中山所创的,但国民党总也不能老打着"国父"的名号占公家的便宜。
话说回来,国民党的不对,也不能都算到孙中山头上去。而世事有变迁,可有些"国本"却是不能轻易动摇或改变的,象这有关"国父是谁?"的问题,一个没搞好,可是容易混淆社会认同、挑起统独争议的。
陈定南在5月提出后,引起舆论关注,也引来国民党批判,国民党中央甚至要求行政院长游锡堃要为此事道歉。眼看事情要闹大了,5月25日,一架华航客机摔落台湾海峡,200多条人命转移了台湾社会的焦点,这个复杂而敏感的"大问题"才没有引爆下去。
不知道孙中山若地下有知,会对陈定南今日这番提问,有何感想?也许他根本不在意自己做不做"国父",在意的是他当初推番满清,创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和精神,有没有被后人延续下去。
(新世纪)(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国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