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来讲,注射疫苗是例行要做的,家长们别无选择。事实上,在所有的公立学校和许多私立学校里,如果孩子没有注射足够疫苗的话,他们就会被拒之门外。根据现有的免疫计划,在美国,一个孩子在出生的头5个月里,可能要被注射5种疫苗,共计15针。而且在两岁以前,还要再打7种其它的疫苗。这些疫苗是用来对付11种疾病的,比如白喉( diphtheria)、脊髓灰质炎(polio)、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乙型肝炎 (Hepatitis B)等等。
应该说,在疫苗的发展史上,疫苗的引入曾经降低了一些致命疾病的发病率,比如麻疹(measles)、天花(smallpox)等等。但自从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事故的不断出现,疫苗的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些事故包括,在注射白喉(diphtheria)、百日咳(Pertussis)、破伤风(tetanus)等疫苗后所带来的神经性损伤。由于这些原因,美国国会以至于在1986年通过法案,要求在对儿童注射疫苗时,医生应该把其一切利弊都要告诉家长, 而且对观察到的副作用要及时反映。
但是,让人们担心的事情还是越来越多。在1998年英国的科学家Andrew Wakefield在权威刊物《柳叶刀》(Lancet)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给儿童注射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风疹(rubella)疫苗会导致儿童的自闭症(autism)[2]。一些家长反应,在他们的孩子注射此类或其它的疫苗后不久,就表现出了自闭症的一些表现。
进一步研究发现,疫苗能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良,从而带来神经损伤。不仅如此,许多疫苗包装的防腐剂甚至含有50%的汞。它们给儿童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这些疫苗研究阴影的出现的同时,科学家也越来越感到研究某些疫苗的艰难。比如,据统计全世界有3亿到5亿人患疟疾(malaria),而且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丧生。但疫苗研究却很不顺利。在今年10月初,《自然》杂志发表了其寄生虫--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基因组序列;《科学》杂志则刊登了其宿主蚊子(Anopheles gambiae)的基因组测序[4]。很多人对此满怀憧憬,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根据路透社的一则新闻,疟疾疫苗专家们认为,虽然现在有了这两个基因组的信息,但距离能在疟疾疫苗研究上有突破还需要至少十几年时间[5]。
Rabinovitch 是一个小儿科医生,也是疟疾疫苗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她说,“这些新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关系不大。”“现在还在摸索如何把基因组的信息和疫苗研究联系起来。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复杂多变,也就使得其研究极其艰难。Rabinovitch 曾经研究过一种叫做spf-66的疫苗,开始似乎还起点作用,但随着课题的深入,发现其效果越来越令人失望。
从古到今,人们总想着能够有个健康的身体,过一个幸福的生活,可是事情总难如意。随着科学的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寄托于新的科技能让人摆脱疾病、带来幸福。疫苗的发现和推广,使人们松了一口气,觉得好象只要是打上几针,就可与致命的传染病无缘。然而,疫苗研究的举步维艰及其使用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老话题: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整于泡在药罐子里、总是摆脱不了疾病的控制,而有的人就是不容易生病?
参考资料
1. http://pubs.acs.org/subscribe/journals/mdd/v05/i09/pdf/902health.pdf
2. Wakefield AJ, Murch SH et al. Ileal-lymphoid-nodular hyperplasia, non-specific colitis,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in children. Lancet. 1998 Feb 28; 351(9103):637-41.
3. Gardner MJ, Hall N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the human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Nature. 2002 Oct 3;419(6906):498-511.
4. Holt RA, Subramanian GM et al.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Science. 2002 Oct 4;298(5591):129-49.
5. http://www.skaggs.net/HealthNews/reuters/NewsStory1003200227.htm
正见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幼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