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greewiththemessage,forexample,duringtheJune4thincident,Ididn'tjoininanydemonstrations,becausewhattheChinesegovernmentdidwasright─tomaintainstabilitywhichwasgoodforeverybody.)
此语面世,立即受到如潮的批评。香港人士司徒华一语中的:“梁朝伟的良心泯灭了。他之所以说这番话是因为他主演的电影正在大陆上映。”梁的经理人于张皇失措中出来“解释”。他不能否认这一句话中明白提出的“六四事件”、“维护稳定”、“政府正确”这三处关键字眼;只是云山雾罩,吞吞吐吐,什么“引述错误”呀,缘于“角色心态”呀,难免越抹越黑。
其实,你错了就是错了,知?O为勇。大众不是中共,不会揪住谁的辫子不放的。但就事情本身而言,确有令人警觉处:正义情结不死,人民良知难欺。
“情结”是什么?它看不到,摸不着,难以言喻。但笔者亲历的一件事,也许能说明一二。
80年代的大陆青年中,曾掀起过一阵港台歌曲热,集中表现为“邓丽君热”。只是我当时年届50,不是哼流行歌曲的岁数了。加之“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之类歌曲,幼年唱过,后来师长的教诲,中共的批判,说那是靡靡之音,颓废之声,我都同意。所以,我没有听邓的丝毫意愿,而且劝说青年“少唱为佳”,并流露出对邓丽君轻视。
10几年后,邓潮已消退。但她悲惨地于旅店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大陆中、青年自发组织“邓丽君纪念演唱会”,再次掀起邓热。在这次热到疯狂程度的“追星族”里,就有一个年届60的我──我跑遍全城书店、书亭,进门就问:“有邓丽君的录音带吗?”我听呀,唱呀,含着笑听,含着泪听,白天我唱,梦中我哼,家人以为我中邪了!
我这个陡然转向、“阵前倒戈”的秘密在哪里?告诉你:“情结”使然。
“6.4”前几天,我参加了支援天安门广场绝食学生的游行。“6.4”定性为“反革命暴乱”后,我受到整肃。昭昭在目的屠城,被描绘成“维护稳定的果断措施”。你必须按此调门表态、写材料、喊口号……恐怖压城,敢怒不敢言,典型的灵魂强暴!而且多年后仍翻身无望!
邓丽君去世时,传来她生平中的一件事:当她得知“6.4”屠杀消息时,立即在集会上激昂地痛斥中共恶行,并宣布绝不到大陆去演唱!就是此事撞击了深藏我心的情结。她不再是我漠然置之的歌女,而是我可遇不可求的知音;她不再是我想象中的娇弱女子,而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很多平时自称“大丈夫”的人,在屠刀血迹未干的时候,在丁子霖等死者亲人的泪水哭干时,急不可待地去慰问他们“亲爱的”屠夫!
情结的秘辛就在这里。今次香港人见到梁的这一句话──从英语文法看,确确实实是一个句子──立即反制,足见他们的“6.4”情结同我一样,仍然牢固盘结心中。这个情结的存在也绝不止香港人。全中国、全世界,无所不在。
说真的,对梁的此语感到不高兴的,也包括中共。我们见到广告上宣传的一种治血压的药,能使高血压变低,低血压变高。中共则一直想发明一种“控制记忆药”,吃了这种药,便可一变十地记对他们“感恩戴德的事”,十变一或十变零地去记他们祸国殃民的事,包括文革灾殃、“6.4”屠杀。文革博物馆建立不起来,奥秘就在此;“6.4”由“暴乱”淡化为“风波”,奥秘也在这里。几年前,那个曾是天安门屠杀行动的主要操作人迟浩田,在美国面对记者说了“天安门广场没死一个人,只西北方有点推推挤挤”的“证词”后,紧跟着说:“今后再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从中透露出以许愿洗刷罪行的狡猾心态,也透露出作贼心虚的内心独白:“快把那桩事情忘掉吧,忘掉吧,求求啦!”人家不喜欢提哪壶,梁朝伟偏提哪一壶,怎能不落个“拍马拍到马蹄上”的结果呢?!
邓丽君的铁骨,我将永远崇敬。而梁的此语,我则看做他身上的一个脓疖,只要接受治疗,排出脓血,仍是好的肌肤,切勿讳疾忌医。梁本人除表遗憾外,也希望事情“到此为止”,从中透出盼望公众给点面子的悔悟信息。其实人们总是希望真正的英雄应该再完美些。梁若通过此事知道“人心不可侮,名伶当自重”的道理,并且学到虚怀若谷、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这对他未尝不是好事。
我们期待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邓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