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下,青翠的剑河峡谷,横空矗起一道灰色水泥坝,突兀而刺眼。筑坝,是为了抬高水位;抬高水位,是为了搞漂流、游泳等水上项目。殊不知,自然名山蜕化为游乐场,会有多少古木奇石被淹?而就在不久前,一场大火,刚刚把武当山古建筑的经典代表---遇真宫主殿,燃为灰烬。
历史和文化,随火而逝;开发带来破坏,水涨船高。武当山,还是那个武当山吗?
无度开发,往往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更甚者是张家界。近来,有关部门斥资1.8亿元,在天门山修建一条亚洲最长、世界第二长的游览索道。而就在去年,建于其核心景区武陵源的大型电梯,被专家喻为“挂在美人脸上的鼻涕”,才刚刚在一片反对声中尴尬地停运。
鼻涕尚未擦净,刀痕又将上脸。如果张家界的“学费”还要固执地交下去的话,张家界的命运,就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了。
这样令人揪心的消息,接踵而至。原因,并不是偶然。
今年年初,在“中华十大名山”评选活动中,产生的意外结果,引人深思:久负盛名的“五岳”仅两岳当选,“四大佛教名山”半数败北,声名遐迩的张家界也含恨出局。
名山不“名”,是因为它们失去了姣好的容颜,失去了纯真的本色。名山不“名”,一座座名山逝去了,逝去在人们欣赏的目光里。
经济学家曾有“公地悲剧”的论述: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没有清晰的产权形式,公地必然毁灭于人们的滥用中。由此推演,名山逝去的故事里,也寄寓着“名山悲剧”:不开发是“等死”,一开发就“找死”。人们对名山的不合理态度和行为,造成名山的悲剧。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名山要么因缺乏保护和管理而“美人迟暮”,要么因盲目的“管理和开发”而“丧失本色”。就在这两难的悖论里,“悲剧”产生了。也就在这两难的悖论里,坏消息接二连三。
我们看到,这次“中华十大名山”的评选,淡化旅游特色并排斥经济价值。因此,那些过度商业开发、物尽其用的“名山”自然遭无情淘汰。一边是对自然保护的看重,一边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名山的困窘,可见一斑。
都说,“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天然是人类心智的写照,是人类生活的另一种存在。所以,无论名山离我们是远是近,名山的命运,理应得到每个人的关注。更因为,名山的美好与否、能不能一直名副其实下去,正是和我们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
武当山,无情的只是水火?
火,熊熊地烧着。
1月19日晚,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火,烧毁了几百年的大殿;火,灼痛了武当山。
遇真宫是武当山著名景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武术名山;既是自然景观好去处,又是建筑文化荟萃地。遇真宫是明朝永乐皇帝专门为武当拳创始人张三丰而建,迄今已600年。它展示着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很高价值。可今天,它的主殿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一番调查,勘察原因。结果发现是因为租用遇真宫的有关人员用电不当,导致电灯烤燃他物而引发了火灾事故。
悲剧发生,武当山不少群众痛心不已,直言遇真宫失火绝非偶然,是文物部门违反规定擅自招商引资,引“火”烧身。据报道,偌大的武当山竟无消防站,而且连消防专用水源也没有。救火时,从十堰市和丹江口市调过来的消防车只得到远处汲水,灭火极为困难。
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理所当然应得到人类尽心尽力的保护。可是,武当山得到了怎样的保护呢?
而现在,火的创痛之后,武当山又遭遇水的悲哀。有关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武当山进行破坏性开发。在太子坡下的剑河峡谷,已筑坝拦水,将开展漂流、游泳等水上项目。一个集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场所,将由人类强加给这座古朴的名山。在那里,已然横空矗立着的那道灰色水泥坝,触目惊心地预示着某种并不和谐的前景。
对此,专家警告说: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只会导致风景区人工化和商品化,破坏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名山大川,以及蕴藉在名山大川里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美好。一旦逝去,便是永远的失去。难怪有人感慨道,武当山之名,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今日看来,该谓“非真保护而不足以当之”了。
张家界,一根钢针落在心脏里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这句俗语在中国旅游界非常流行。但,屡屡不断的负面新闻,近年来让名山张家界声誉蒙尘。
先是由于景区内兴建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张家界亮出“黄牌”,尖锐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于是,张家界市政府耗资10亿元,启动了恢复核心景区原始风貌的工程。
然而去年,张家界百龙旅游电梯的轨道钢架,开始在世界自然遗产上悄然攀爬、延伸、运行,又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在非议声中电梯已经停运,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未消除。张家界,山映水,水绕山。今天,身临其境的游客感受着这个以纯自然风景而闻名于世的地方,也以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这个悬于自然天地中的“钢铁怪物”。这个钢铁建筑有着辉煌的三项桂冠---“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世界上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观光电梯”。
如此“世界第一梯”,自开凿的第一锤落下,便成为世界上最受争议的电梯。百龙电梯,甚至开始像一把直插武陵源风景区心脏的“钢针”。批评一针见血:第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宗旨是保护其自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显然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第二,张家界峰峦属石英砂岩,尽管质地强度较高,但仍不宜这样伤筋动骨地建工程;第三,张家界的游客量2000年就已超过500万人次,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应考虑的该是如何适当控制流量。
前车之鉴,未成后事之师。今年年初,天门山索道工程举行了奠基典礼,又一个“钢铁怪物”将突兀在景区之内。
张家界的价值,存在于它自然的风光里,而不是什么世界第一、第二的电梯或索道里。张家界对“钢铁怪物”执迷不悟的偏好,正伤害着山川的容颜,伤害着山川的命运。
泰山,戴着沉甸甸的锁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少游人曾悠然神往?
今天,缆车顺着索道,在泰山的身躯上川流不息。原本需要两天的旅程,坐上缆车从中天门到南天门,8分钟就完成了。到顶上再一看,竟是一个小闹市,商铺林立。于是,游客浑然不觉东岳的雄伟,有人遗憾地说:“泰山少了风景,多了商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关部门曾三次上书国务院,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三次,周总理都没有同意。他强调,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是旅游胜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是要登,不能不登。
而今,泰山修建的却已不止是一条公路。
1980年,修建的中天门至岱顶的索道,悬挂在核心景区的景观轴线上,光月观峰的“额头”就被拆坏了19000平方米,造成泰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
在“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之下,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就这样把“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天工之作,变成了“经济山”。自然名山渐渐拥挤着人工的繁华,宾馆、饭店和娱乐城等等非遗产建筑在世界遗产上“喧宾夺主”。
三条索道,来回穿梭,游人如织,促使泰山变得商业化和城市化,令自然景观黯然失色。索道,犹如承重的锁链,捆绑着泰山。
古人说,登山如读史。泰山的身上,有着1000多处摩崖石刻,正是一部雄浑的历史。而今人,乘着缆车上山,就和泰山两千年的历史失之交臂,就和天地精华的真义失之交臂。
原来,被捆绑住的,还有人类矫健的身姿和心灵的自由“阅读”。
华山,一道黑色的泪痕
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其白色花岗岩山体,如刀削斧劈般。
可惜,华山西峰绝壁上,突兀着一道十多米宽的黑色印痕。有人说,那是华山的泪痕,黑色的泪痕。
眼泪,是“华山峰顶最大的污染源---银河宾馆排放没有达标的生活污水所造成的”。在银河宾馆没有停业之前,黑色污水每日从西峰顶部一直流到谷底,久而久之,西峰绝壁上就有了这道黑痕。虽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有力措施,宾馆已停业,黑水已不再流淌,但黑痕却一时难以尽除。
华山的悲剧,还不只是这道黑色的泪痕。
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华山西峰便有飞流直下,状如水帘,而成一景,名为“水帘洞”。但由于近几年银河宾馆等单位在此将自然水源截断,雨天蓄水,旱天取用,“水帘洞”美景几成绝响。
也是因为排放生活污水,五棵百年华山古松死掉了。华山松能在岩石缝隙中生长,但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敌不过黑水的污染而丧命。
多年前,就有学者开始为华山申报世界遗产而奔走。但是,他们也痛心地意识到:“华山的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华山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进程。”由于过度经济开发,乱采砂石、破坏山体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不少松柏已近枯死,华山失去了许多优势。开发,让华山失色,让华山与“世界遗产”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好在,有关部门正大力采取积极措施。针对华山西峰污水情况,陕西省领导指出:“要严肃对待这件事,依法整顿,严格管理”。
对华山来说,眼泪之后,会是欢笑?
改写悲剧为喜剧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发名山、改造名山,大搞旅游设施,如火如荼。这种破坏性的开发,为名山埋下悲剧的伏笔,甚至本身即是一种悲剧。
在四川省乐山大佛与麻浩崖墓保护区内,开山凿壁,由四川东方佛都公司开发建设的东方佛都主题公园,要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制高37米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这样的举动,无疑降低了乐山大佛作为历史文物遗址的深远涵义,损害着山体的自然环境。
在黄山,山顶破土动石兴建了不少星级宾馆,制造出大量生活垃圾,又为了供水,还修建了70多个水库和蓄水池,其中最大的水库高达51米。
如何开发名山,方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这使名山面临着更多已知或未知、显性或隐性的危险。
2002年,房地产业冒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风景区房地产。一时,全国不少名山大川成了开发商猎取的新目标。如今,像华山、庐山和泰山等风景名胜地,都有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涂鸦”,自然的风光又一次被商业行为所蚕食。
种种名山悲剧,令自然痛心,引人类深省。
专家强调再三,名山大川属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范畴,不具备物质生产功能,也没有经济开发功能。它的性质是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是精神文化生活性质的。针对山川这样的性质,人类对待它们,不是进行经济开发,也不是进行旅游开发,保护才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护好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世世代代地利用下去。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有个杯子是明代的,它是文物,就不是喝水的东西了。那么,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它,完整地保护好,你去研究也好,看它也好,它世世代代都可以存在。而你把它当作实用的东西,当作盛水的东西,当作赚钱的东西,而不是保护第一,那么,它必然要受到破坏、损害,一不小心还全砸了。所以,对风景名胜来说,保护第一。保护的标准,总的来讲就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了保护,特别要禁止和限制经济的开发。比如说,风景区里再划分一些区,各区各有规定。有的地方就是连游人都要禁止的,专门用来搞科学研究。
今天,中华名山生存状态所出现的问题,与开发有关。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认为,其一是因为错位开发。错位,一种是性质上的错位,人们把名山的精神文化功能性质,改变成了经济功能,改变成经济开发区了。另一种是空间位置错位,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基地,主要应在风景区之外,古今中外都如此。但是,我们现在有许多错位开发。比如泰山,顶上变成一个小城市。武陵源里边也有商业街了。这样的做法都影响了自然景区的品位和质量,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
其二是因为超载开发。如果在泰山顶上,适当地建宾馆摆一些床位,在不影响它的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环境、在不影响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条件下,简易的可以适当地搞一些。但是,现状不是这样,是大大“超员”了,超越了景区的自然承载力。超载开发的情况比较普遍。谢教授指出,现在对我们风景区破坏最大的,还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屋满为患。“屋”的代表,就是旅游服务设施,如商店、宾馆和索道这些大量的建筑物。屋满为患带来的就是污染,一种是废物的污染,废水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一种是视觉污染,审美上造成污染,这两个问题都很严重,它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
由于近十几年的错位和超载开发,使名山的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甚至,有些风景区,出现了蜕变为大型游乐场的趋势。
改变名山的命运,改写悲剧为喜剧,需要人类行之有效的不懈努力。专家建议说,一要立法,现在我们风景名胜区还没有立法,只有一个暂行管理条例;二要改革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旅游开发的大发展,管理体制就乱了,有的风景区是旅游公司在管,有的是一些地方组织在管,还有风景区被条块分割,管理不统一;三要成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专家参与开发与发展的科技决策,给以一定的专业支持;四要立即展开整治工作,整治一些破坏性的开发;五要增加投入,用于保护。
相关链接
不许建索道的富士山
在发达国家,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视作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因而拒绝商业化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
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因此从规划到建设、管理上,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一律在禁止之列,从而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高于我国的黄山、泰山、庐山和张家界等名山,日本人不但不在上面建缆车,就连上山的公路也只修到两千多米,剩下的路要游客自己去爬,甚至连台阶都不建。这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自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恐怕还有另一种考虑,那就是对这个民族圣山的尊重与敬爱。同时,这种爬山活动也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真谛。
没有垃圾桶的韩国景区
韩国在户外旅游地不搞豪华宾馆,旅馆多为通铺,每个铺位不到一米宽,游客或自带睡袋或租用毛毯。卫生间是公用的,提供饮用水和加热饭菜的房间也是公用的。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公园中的建筑用地,减少污染,这与游客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目标相吻合。在韩国的风景名胜区,没有垃圾桶,也看不见垃圾,因为每人的废弃物自己都会带回去。
美国风景区里的营地
美国政府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中(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更为严格)搞豪华宾馆,只准备简易的过夜设施。但要求安全、卫生并形成营地。美国国家公园的营地一般设置在公园的边缘或毗邻的森林中。游客的垃圾自行分类后投入加盖的铁箱内,食物残渣要完全清理干净,防止野生动物翻食,改变其生活习性。美国注重在国家公园设置图文并茂、地理学与生物学知识丰富的科普标示牌。为了方便徒步旅行者,公园里有关旅行的资料应有尽有,从地形图、山间小路、物质准备,到选择露营地、遇到了各种天气怎样处理,如何避免与大型野生动物遭遇,怎样贮藏食物等等,一应俱全。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