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人士说,潘岳此次大禁污染企业,本可分步进行,但这种作法与这位做事不太计较后果的理论家风格不符,这让人隐约看到这位在理论上颇有建树的中共理论家雷厉风行的一面。但消息人士说,众所周知,大陆的企业污染是一个大问题,非有明确的长期治理战略,单凭一时的大面积重度打击解决不了问题。正如“严打”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刑事犯罪,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法制环境才能实现。
观察潘岳此次出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颇值玩味。
中共政治改革将继续以缓进姿态摸索前进,不会很快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潘岳是中共的政改标签,自放言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以及对宗教问题展示出中共意识形态上从所未有的宽容之后,就一直被冷藏。十六大后,盛传潘岳失踪和被“双规”,结果最后一批被安排至其子之短的环保总局,海内外一直认为此人再难有所作为。笔者当时以为,海外的这种判断很有道理,即在政改领域,潘在短期内的确难以有所作为。正如多维网一篇文章所分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是中共,更是中国传统为官之道。潘若想保得爵禄,除非最高层首肯,对于一个热衷于转型期中共整体走向思考的高层人物而言,不让他言及擅长的政改,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由此完结。
但没想到的是,海外的判断只对了一半,潘岳又好象活了过来,又是在其子之短的领域,不仅风头似毫不逊放言政改之时,且由于是拿很具体的领域开刀,更有一种踌躇满志,义无反顾的味道。这不仅不让笔者多了一份思考。
思考之一就是,潘为什幺会这样做。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潘已对政改前途另有看法。这种看法很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共干部的共识。大家知道,多年以来,中共主流是新权威主义,而新权威主义对于政治改革的看法,尤其是对现代民主政制的看法,是工具性的、实用性的,即一切为了有效统治,只要是对中共统治有用的,在确保功利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现代政制中的一些因素,会逐步被冠之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来运用,“三个代表”其实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即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中国政局平稳,政治改革将仍以有效维护共产党的统治为出发点,而被分割成数个局部领域分头缓进--仍然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这样,政治改革将不是以宏观的、总体方向的明确来进行。希图在意识形态领域率先有所突破,并以整体改革方案为出发点的潘岳这类政治理论家就不会得到重用。作为一个有前瞻性目光的人物,潘应当是看到了这一点的。有道是视时务者为俊杰,潘便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埋头苦干起来。
潘岳本性未改,前途仍有忧
从四月份上任,到八月份即开始大刀阔斧地干起来,潘的工作能力可见一般。这让我们看到这位理论家对工作的投入和对不同事物不俗的悟性。但同时一下子列出这幺多黑名单,不知道会触动多少利益集团。虽已过不惑,但潘在这个方面还是露出惯常不计后果的书生气。据消息人士说,当年潘在国资局,就是这种不计后果的雷厉风行,惹来一身麻烦,国资局被撤,至今仍令许多当年的旧属心有余悸。这种惹得一身刮,敢把污染拉下马的架势,勇则勇矣,但在盘根错结的中国政坛,少不得地方上以阻碍经济改革,防碍实现小康为名的告御状,没准碰了哪根不能得罪的神经,又惹出一场吃不了兜着走的空前麻烦。
在波诡云谲的大陆政坛,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少之又少,关键是一旦跌倒,许多人就识了时务,从此以谨小慎微安身度命。潘岳,不愧是潘岳,不禁翻身起来,还不计教训,大刀阔斧地与众多屡教屡犯的排污大户过不去。这种作法,即让人敬佩,又让人觉得鲁莽。看来,潘在实现抱负与现实平衡之间,还有很多路要走。
但总得来说,潘目前的这种做法,对大陆民众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也许,非得这种雷庭手段,才能治得了环境污染这个大陆的重疾。
- 关键字搜索:
- 求实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