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年末的时候,纽约的DAILY NEWS 上出现过一条广告,是关于公司迁址货品大减价的:“Moving Sale Big Discount! ”。广告通篇用英文写就,署名却是中英文对照的:Pearl River Mart, Inc., 珠江百货公司。广告上有一句话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我们将在2003年一月搬到两个街口以远的百老汇大道477号( We will relocate to 2 blocks away in Jan. 03 477 Broadway NY )。
然而,正是这只有“两个街口”的搬迁,却因此实现了一个由中国人经营了33年、以中国国货为主的百货公司,从传统“Chinatown”到“SoHo”的跨越;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跨越,使“珠江”这家百货公司,彻底汇入了美国的“主流”。
9月13日上午10:00,“珠江百货”的负责人程先生在位于百老汇大道477号的百货公司新址二楼茶座,向记者讲述了公司这次耗时一年半、投入上百万的历史性变迁
主流意识及其代价
新的“珠江百货”,一进店堂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无论是采光、用色,还是布局、装修,都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和SoHo的气氛很相配。
说到设计和装修,我们“珠江”不是第一家,更不是太有钱的商家。但是大家心里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想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就必须和它的品味、风格相一致。所以我们请了美国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店最初的时候,我们就向设计师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唐人街传统的“一流设计”的要求。设计师也承诺:只要你完全按照我的设计图施工,保证你在整条百老汇大道上都不会是二流水准。
程先生回忆起设计“珠江”新店的的经历:装修你看不见的,看不出那么多钱究竟花在了哪里。比如说这个灯光设计,一般这在百货公司的设计中比重很高,我们的灯光都是专门设计的、街上商店里买不到的。所谓融入主流,你就必须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顾客的欣赏水平和消费习性。美国人也好,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好,他们对于灯光的感觉很敏感,也有他们的偏好和习惯。所以我没有参加多少意见,不是意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你想要接近主流,就不能靠自己把自己提起来,而是要利用纽约这个国际都市里的顶尖人才和设计专家来实现。
“这个观念是我们在美国做生意这么久的经验总结”,程先生强调说:“纽约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他们知道主流社会的需要,我们要进入这个环境,就必须遵从这个环境,只有充分尊重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以为自己是出钱的店主就对设计者指手画脚,就象文化大革命时期‘土法炼钢’一样不科学。”
再比如店门口的Sidewalk,因为要保持SoHo的历史风貌,就不能破坏原来的结构,但又要设计得有新意。现在我们店门口的人行道是用透明的玻璃铺成的,光这个Sidewalk做一下就是20万美金。这就是进入主流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连我们的建筑师都说,真正店主跟随设计师的Idea,完全按照设计师的意愿和图纸来施工的,百万分之一,珠江就是这百万中的“之一”。但是要跳出原来的条条框框,就必须承担风险、承担很多不定因素和压力,包括投资效果方面的压力。我们下定决心Try the best,结果怎么样?结果是:真不错。
喊口号喊不过日本人
令人倍感兴趣的是,这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创立的纯粹的“国货商店”,其33年的经营历程,恰恰伴随着中美关系从71年基辛格的“破冰之旅”、72年的尼克松的“历史性握手”、79年的“中美建交”这一系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而发生的。在中美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在美国的中国人,是怎样将中国的百货带进美国、悄悄实现中美贸易“零的突破”的呢?在中美之间还没有实现贸易正常化的那一段历史时期,把中国的商品进口到美国来销售,有哪些不寻常的经历和风险呢?
“珠江”百货公司创办是在1971年,最初的地点是在东百老汇附近,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在中美之间做一些生意。开始的时候的确很难,因为当时中美关系还不正常,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就更谈不上了,那时候,还不能直接进口中国的东西而只能通过香港进口一些所谓的国货,而且还有不少限制,比如在关税上卡你,在进口货物的品种、质量标准和进口金额的数量上限制你。“所以,开始的时候的确非常难,但当时我们几个创办人脑子里有一个想法是非常明确和一致的,那就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没有理由说根本没有国际贸易”,程先生略微提高了些嗓音,微笑伴随着抚今追昔的回忆:“那时候,我们也做好了失败的思想准备,珠江的规模不大,损失也不会太大。我们是9月1号开始的,最早的进货渠道不是中国大陆,而是香港和加拿大。直到72年2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我们才开始筹划直接从中国进货。当时我们打算去中国参加中国商品交易会,也就是大家说的‘广交会’,但是我们遇到了很多麻烦,特别是到美国移民局办回美证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了,调查和手续上总是出问题,不是说文件遗失了就是说照片不行了,总之移民局会用各种比较文明的方式让你的心里感觉到一些无形的压力”。
“七十年代的中国外贸体系有它的时代特征,您和当时的外贸官员打交道最大的感受和最有趣的经历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那时候的外贸是绝对的“国营”,你做进出口生意就等于是和官方做生意。那个年代的外贸官员不是太注重经济利益而是强调“政治挂帅”,特别是喜欢听“好话”,不是说外贸人员的好话,而是说伟大领袖的好话。“这一点我们做不过日本人”,程先生笑着说:“特别是喊口号,我们喊不过日本人。他们有时候为了拿到紧俏的土特产品,会集体排队、集体宣读毛语录。我们经常看见有人当场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觉得有些奇怪,再一打听,是日本人来进货。所以当时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的红豆、海蛰皮都被日本人包了。”
拿不到想要进的货,我们会向外贸公司的总公司反映情况,这时候正好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走了,所以会有管政治的官员出来说话:美国应该发点货、应该发点货。
正派经营照样能做好生意
在“珠江百货”经营者的理念中,不仅仅只是尊重设计人才和强调购物环境的大力投资,在从初创至今的33年中,“珠江”一直坚守着正派经营和“不会去占中国便宜”的经营之道。对于这一点,程先生感慨良多:“和中国大陆的外贸人员打交道,我们不搞请客送礼那一套。最多是一支笔、一个计算器,好象一包花生一包糖这样,有人说我们太老实,没有现在的一些生意人胆子大。但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做生意的路子,就象大家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要搞花样。”
“珠江”从71年创业,到第一次搬迁到伊利莎白街,再到86年搬到坚尼街277号,一直就强调正派经营。“在美国做生意,相对于和在其他地方做生意,好象更好做一些。当然邪门歪道也有,但正道也有,而且很可能正道还多些。只要你努力,肯动脑筋,按规矩做生意还是能生存能发展壮大。而且这一、二十年间,中国大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特别快,人人都在开动脑筋,生意就是这样,只要脑子转起来,路子就来了。
大陆的变化我们感觉最深,现在做外贸的业务员个个脑筋特别灵,你有任何合情合理的要求都可以提,现在再也不用喊口号了,那最不需要动脑子,但当初那个年代也不是做生意的人要政治化,而是全国都政治挂帅大家都没办法。从前是卖家市场,现在是买家至上,现在的大陆外贸公司更加讲信用,而且交货及时产品品质好。
“西方文明200多年,他们比我们更多些冒险精神,敢创新。条件成熟决不放过,条件即使还不太成熟,也大胆搏一下,所以相对创业者来说,他们的成功率比中国人要高。‘珠江’经营33年,也是在风险中成长,尽管精打细算是华人的优良传统,但是只有尽可能地挑战保守的作风,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留着花白胡须的程先生显得老骥伏枥:“当初艺术家搬来SoHo,是因为这地方住房便宜,10年前唐人街的地价房价还比这里贵很多,现在完全倒过来了,世界最高级的时装店都把这里当成了展示形象的窗口,我们华人当然也不能缺席。”
现在经济不景气,东西过剩,大家不象过去那样爱买东西,所以商家就必须考虑怎么吸引人。装修只是把硬体设施提高了,“珠江”搬到新地址来以后,软体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员工的人员构成和整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现实的需要。店里的茶楼就是一种新的设计,希望来这里的客人除了购物,也能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让客人感觉进到店里来是一种享受。
“我们的正派经营还体现在价格上的公道和薄利多销。上星期NBC来采访,说原来担心‘珠江’搬了新地方,装修花了很多的钱,货品的价格一定涨得很高,结果他们发现这里东西的价格和一些美国一些大商场比较,还是有十倍八倍的差别,我们便宜。NBC的记者说,所有的东西都好,而最好的,是价钱没变。”
这时,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要买一面铜锣,打了八五折还要三百多美金,这要在中国,可能算是天价了。由此也验证了程先生说的:正派经营,照样有生存空间。
如程先生所言:虽然店开到了SoHo的百老汇大道,但我们的根还是在中国城。衷心祝愿“珠江”在SoHo这个被美国主流认同的世界级时尚“窗口”,充分展示中国悠久历史铸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国人经营的商店,在美国的主流社会落地生根。
- 关键字搜索:
- 珠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