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73岁老人收藏4000“稀世珍宝”
4000“稀世珍宝”栖身苏州民宅的消息经江南时报连续报道后,引起各方关注。昨日,记者特邀两位专家赶赴太湖三山岛为“文物”验明正身---江南时报于10月24日、10月25日,连续两天大篇幅报道了太湖三山岛73岁老人韦鹤鸣收藏大量古文物一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为了弄清这些宝贝的真实价值,以期保护好这些文物,昨天,本报记者邀请了从事考古研究的两位专家---苏州科技学院的叶文献教授和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张照根,还有五位热心的业余考古爱好者,一行9人赶赴三山岛。
由于记者事先已经通知了韦鹤鸣老人,上午11点,当我们来到老人家中时,热情的老人早已迎候在大门口,到了老人的破旧堂屋,记者发现,老人早已经把他认为的各类珍贵宝贝摆满了整整一方桌!
关于古生物化石
两位专家认为,在老人保存的所有东西里,最有价值的是化石。老人所出示的珍藏在小罐子里、塑料盒中以及废报纸里的各类远古动物化石,一一得到了专家的验证:确凿无疑,这些东西是1万至10万年前的脊椎动物化石。在专家们看来,这些化石具有相当价值,但很可惜,有一些化石可能是老人太喜欢了,已经被把玩得异常光滑;更可惜的是,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收集品”而不是“出土品”了,这使得它们的价值大打折扣。据老人介绍,这些动物化石主要是在三山岛的龙头山与小姑山采集而来,涉及有狝猴、棕熊、黑熊、牛、虎、鹿、兔等几十种。他所收集的主要是动物牙齿和脊椎骨,他最喜欢的是那颗硕大的棕熊牙齿化石,来自龙头山。
关于旧石器
对老人所出示的数十件旧石器时期的石器,专家亦表示了肯定。这些已经是10万年前的打制石器大多与狩猎相关,有投掷器、刮削器、割划器等,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些石器大都不完整了,是一些碎片,算不上精品文物。
老人的旧石器主要来自三山岛青峰岭,采集时间为1986年至1987年。专家认为,这些石器应该与1985年末三山岛那一次大规模考古活动中所发掘到的石器是一批的。据老人介绍,1985年那次考古活动是由南京博物院、上海大学、苏州博物馆以及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参与进行的,当时上海大学派了5位老师和20多名学生参加,总共有几十个人。老人说,由于他们发掘得非常粗糙,才使得他在那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陆续“捡”到了这些宝贝。
关于新石器
在老人的收藏物里,新石器是最漂亮的。看过各种磨制得异常光滑、锋利的石箭镞、石刀、石斧、石锛之后,两位专家表示:这里的大部分石器都属于良渚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叶文献教授拿起一片薄薄的漂亮的石片介绍说,这个叫耘田器,是古人农耕时用来锄草的。对于一个用来收割稻穗的石刀,叶教授与张馆长产生了一点分歧,一个认为是马桥文化,一个认为是良渚文化。石刀的用途比较多,古人往往用石箭狩猎,用石刀切肉。除了农耕狩猎用具以外,老人收藏的新石器里还有大量用于军事和手工业的石器。
关于青铜器
老人拿出来的青铜器,让专家们都眼前一亮:是青铜器,绝对没问题!有一个刀状物,上有细致均匀的锯齿,铸造得相当精美。叶文献教授认为,是吴镰---吴国时期的镰刀,只有苏州附近才有,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对于一组春秋时期的青铜箭镞,两位专家说,小的是古代战争时用于实战的,大的可能主要是用于礼仪活动。老人收藏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一个戈,稍有残破,专家认为是商周时期的兵器,在秦汉以后这种东西就越来越少了。还有一组春秋时期的斧、凿和矛。记者注意到,那个青铜铸就的矛,还带有血槽,至今仍相当锋利。
这些青铜器曾经受到苏州市和吴中区文管会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三山岛不可能有青铜器,但老人坚持是来自三山岛附近。两位专家对眼前的东西是青铜器没有任何疑问,但由于无法证实到底从哪里来,所以出言比较谨慎。据老人介绍,这些青铜器中也有他花钱买来的,那把吴镰就花了他1000元。
不想把宝贝留给儿子
记者感到,按照老人的本意,他绝不想把这些20多年来的心血宝贝交给任何人和任何组织,旁人更不可能花钱把他的宝贝买走,至少在他百年之前是这样。“不管谁,拿多少钱我都不会给他!”记者了解到,老人现在有一个儿子在上海,是一家五香豆厂的仓库保管员,他也不想把这些宝贝留给儿子。他说,爱好并保存这些东西一般不会超过三代,喜欢的人把它们当做宝,不喜欢的送给他也不会要。他表示,如果真的只能像现在这样一直保存到他临终,他可能会把这些东西捐给上海。
对于这些文物,现在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人肯出力帮他在三山岛建一间陈列室,他自己来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的这些宝贝,绝对不收门票。对于村上的文物馆,老人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
韦鹤鸣老人对这些文物的态度有一点是与两位专家相同的,那就是,这些文物最好不要离开三山岛。两位专家均表示,在三山岛展览它们是最合适的。一方面由于这些文物的等级还不够高,送到全国性的大文物馆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们都已经不是出土文物了,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至此,三山岛私宅藏宝事件已经水落石出,记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面,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协调此事,以不愧对一个耄耋老人20多年来洒在三山岛文物收集路上的心血,更不要因文物的遗失或毁损而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
江南时报
- 关键字搜索:
-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