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天文学家们讲述宇宙早前的情况是多么的混乱:持续不断的粒子风暴,星系之间互相撕扯,一切都显得杂乱无序。
然而,最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利斯特·格雷汗姆博士在详细研究了一系列星系的照片后认为,真实的情况与人们多年来的猜测可能正好相反。这些星系距离地球约1亿光年,所有的图片均由“哈勃”天文望远镜携带的广角行星照相机-2所拍摄。阿利斯特解释说,早期的碰撞活动还不到先前估计的十分之一。许多科学家曾认为,只有经过频繁的碰撞才有可能形成现在这样大小的星系核,但根据阿利斯特博士的计算,事实上只需一次碰撞便足以造就一颗星系核。
尽管以前曾有人根据构造理论指出,宇宙在其演化过程中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碰撞,但长期以来这一观点一直缺乏有效的支持。现在,阿利斯特博士的观测首次从事实上肯定了上述理论。他表示:“新的观测数据与我们现在构建的宇宙模型非常吻合。如果能够观测到10次左右的星系碰撞,我们便会发现星体的总质量会有所减少--其总量要超过星系中央黑洞总质量的10倍(在许多星系的中心都存在着巨大的黑洞,而不是由可见的星体组成的核心)。这表明,并不是每一个黑洞都要通过吞噬其附近的星体来维持自身的成长。除此之外,我们还观测到了两个庞大星系融合后其星系核遭到破坏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的银河系也捕获了众多的小型星系,但从其目前的形状来看,她以前可能并未经受过全面的碰撞。因为如果出现过大碰撞,我们现在就不会在晴朗的夜晚看到一条飘过苍穹的“银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会是均匀分布的满天星斗。
- 关键字搜索:
- 科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