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下,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和民众的亲情关系,称自己为父母官。这种关系,统治者居主体地位,人民还是从属的地位。现在不称父母官,而用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来代替。然而,公仆和勤务员,不过是一种称呼的变换罢了,就像一幅漫画中所画的那样,坐在轿子上的老爷面对跪拜的百姓,说不要叫老爷要叫公仆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干群关系依然紧张。如今,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不叫老爷,不叫公仆,而称儿子。想想看,儿子能不孝顺老子吗?儿子能不听老子的话吗?儿子能不认认真真小心翼翼给老子办事吗?老子从此扬眉吐气了,儿子终于低眉折腰了。关系顺了,一切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
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事实证明,儿子也是靠不住的。
这种儿子和人民的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和公仆、父母官一样的道德关系。道德关系是靠不住的,只有当他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的时候,他才会给老百姓办事,不认为自己是儿子的时候,就无法要求他给人民办事。那么,当人民群众需要他办事的时候,拿什么来制约他,仅仅凭他口口声声说是你的儿子吗?
假定我们社会确立了这种儿子和父母的关系,那么,还存在一个儿子眼里的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为官者的角度来看,他的这些父母是最伟大的,还是年老昏聩的?是最聪明的,最值得信赖的,还是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的?是值得他永远崇拜的,还是思想落后的,不知足的,多事的,爱唠叨的,惹事生非招人烦的?儿子和父母的关系就那么融洽,就没有一点代沟?如何才能很好地沟通,如何才能相互理解?当儿子顾及长远利益的时候,会顾得上父母的眼前利益吗?当儿子认为是为父母好的时候,而父母又不领情认为是在坑他,掌握权力的儿子还会一味顺从吗?公仆和民众的关系不能融洽,那么,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换了一个称谓,问题就解决了吗?
反过来,父母眼里的儿子又是如何呢?父母其实对儿子从来没有索取,反倒是一生奉献,用自己的血汗钱抚养儿子,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儿子穿名牌,自己穿旧衣服;儿子住大房子,漂亮的房子,自己住旧房子,破房子,甚至漏雨的房子;儿子每天灯红酒绿,出入歌舞场,自己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儿子坐高级轿车,有的还配上越野,而自己每天挤公共汽车还心痛那一块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爹当的有什么好处,正像有人说的那样,还不如让他给我们当爹了。是啊,父母官的称谓再不好,也总比混蛋儿子强,因为儿子的爱永远也比不上父母的爱,与其让当官的给人民当儿子,不如还让他们当父母算了。难怪当年阿Q 总是愤愤然地说“儿子打老子”。
有专家振振有词地指出:“究中国当前逆乱之因,就在于有一大批人长期悖逆天理人伦,刻意违抗沧桑正道,颠倒了人民与政治家固有的父子关系所致。”真是一派胡言,这根源的挖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在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权力不受制约的时代,无论叫老爷还是叫公仆还是叫儿子,其本质并没有改变。
人民不需要儿子,人民和当权者的关系不是什么父与子的关系,也不是什么子与父的关系,而是纯粹的法律规定下的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的程序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能因为被自己称作是人民的儿子就无限制地干事,也不允许不称作人民的儿子就不干事,否则人民就要收回权力,重新选择他们认为可以信赖的人。而政府的工作人员,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他不会因为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就道德高尚起来,也不会因为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便道德低下了。所以,与其声嘶力竭地号召为官者做人民的儿子,不如让人民真正说了算来得实在些。
《凯迪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人民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