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LOFT项目的灵感对接,万科叛逆之花十七英里的艺术对话,左庭右院泛庭院始作俑者。
天妒英才。4月10日,艺术名家陈逸飞因胃出血而在上海仙逝,他的离席,对艺术界、文化界,甚至地产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逸飞先生一生涉猎的行业极广,业务涵盖家居用品、服装、传媒、建筑环艺等,其中还与华侨城、万科等深圳品牌地产有过接洽,但几次都以擦肩而过告终,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
第一次灵感对接:华侨城康佳遗留厂区改造
陈逸飞与深圳华侨城地产的接触缘于华侨城LOFT项目。当时华侨城讨论康佳遗留厂区的改造时,因工作关系与华侨城地产高层有些接触的王德源与其聊到陈逸飞先生有很多独到的观点,由此对方想到了请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指点一二。就这样,通过王德源的“连线”,陈逸飞爽快赴约,并独骑上阵,全无大人物的做派,让人无拘无束。
陈逸飞参观了项目现场,并根据自己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据王德源讲,当时交流气氛特别好。后来有人传言,陈逸飞成为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改造项目的形象顾问。其实不然,陈逸飞与华侨城之间仅限于建筑艺术层面的沟通,双方就形象顾问一事也并没有达成什么协议。
第二次艺术对话:在万科17英里成立工作室
尚美佳机构接手万科•17英里项目推广之时,王德源曾想结合陈逸飞的知名度成立一个工作室或者艺术馆成为其营销或者后期社区文化主题的一部分;在此设想基础之上,王德源去年曾与万科的高层一行专程去陈逸飞的泰康路工作室参观,并进行相应的沟通,同时陈逸飞也从艺术及建筑的角度就万科17英里项目畅谈自己的见解。
之后由于陈逸飞较为忙碌,在万科十七英里开办工作室的事宜也就搁浅,而随着4月10日陈逸飞的去世,这个梦想则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第三次碰撞:左庭右院泛主题始作俑者
“大视觉、大美术”是陈逸飞先生毕生追求的美学愿景,而这种独到、纯粹的艺术视角在用于建筑环艺的创作及构思时,往往发人深省,眼前一亮。
2004 年,陈逸飞先生应王德源之邀参与左庭右院项目规划构思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在双方多次沟通之后,陈逸飞先生提出,对于建筑及景观的理解,目前国内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建造项目及做城市运营时,对原生地质地貌的理解和尊重上不够理智和欠缺思考,而在具体的终端消费上,往往对普通工薪阶层及城市白领的品味、生活理念、美学观点的关注和理解不够。
有庭有院,室内是室外的延续,室内与室外实现沟通,不仅仅是别墅才能够做到的,只要把更多的心事花在对建筑的理解上,高层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是双方沟通所达成的共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庭院”的创意脱颖而出。因此在某种程度,左庭右院的创意来自于陈逸飞先生。
“在整个左庭右院的规划上,采用了很多陈逸飞先生的建议和想法,‘泛庭院’更是‘庭院理论’的结果和体现。”王德源如是说。“参与、分享、交流、和谐、融洽” 是左庭右院的根本指导,在景观设计上把握“原创性、唯一性、参与性”原则,特别是在户型的设计上,融入“庭院”的创意,大量使用“灰空间”,所有户型均有前庭和后院,有的户型甚至有包括入户花园在内的四个庭院,实现室内空间庭院化并最终达到室内与室外的互通互融,基本上做到所有户型无死角和南北通透,这在布吉甚至关内楼盘都是极少见的。
斯者已逝,陈逸飞的突然去世,使得他与王德源在左庭右院的景观及视觉探讨上嘎然而止,而与深圳地产的三次失之交臂是深圳视觉艺术的大遗憾,王德源深表惋惜。
祝愿:逸飞,一路走好!
- 关键字搜索:
- 陈逸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