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历史教育的看法

 2005-05-01 09: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原文刊载于日本主流杂志《周刊ポスト》2005年4月29日当期,总力特集《被舔辱的日本--斩除小泉的“弱腰外交”》一文中的一部分,将其翻译出来,特供国内研看当今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历史教育的看法。

这次爆发在中国的反日骚动,参加者多为20多岁的年青人。这种情况的出现,被明星大学战后教育史研究中心的胜冈宽次研究员称之为“反日教育的成果”,他说:“作为我国的历史,尽量秉持着忠实的原则来写,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中国的教科书则不是这样。”

在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开篇,就有这样的记载:“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看法,经常会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也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意见。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判断史实,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上为本龙译文,正确说法想参阅中国初中历史教科书)。

胜冈先生认为“这也就是表明了作为中国人对历史事实的随意态度。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历史教科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对共产党政权不合适的事实进行隐藏起来,而合心意的则成倍夸大,而完成出来的。”

那么,它对史实究竟进行了怎样的篡改呢?

中世纪,威振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倭寇”,对当时的日本、韩国、中国的外交史带来了巨大影响。粗略可以划分为14-15世纪前半期的倭寇和16世纪后半期倭寇两个阶段。所谓“倭”是日本,而“寇”是被称为盗贼的意义。后期的倭寇中,中国人占了绝大部分。

而一方面,对于前期的倭寇,日本方面认为“是日本人和朝鲜人”。朝鲜的史书《世宗实录》中,也对倭寇的记载为“有一两成日本人参于的朝鲜人集团”。但中国的教科书,确是这样描述倭寇的:“日本的武士、商人以及海盗,经常威胁中国沿海地区”,倭寇被说成好像全部都是日本人一样。存在如此重大的史实漏洞,注意制造“日本人是野蛮的集团”的印象来进行反日的意图显而易见。

到了近代,更加滑稽可笑的记述更是大大增加。

胜冈说:“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被害者人数的记载,如同水涌一样不断增加。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说是军民死伤人数430万,到了50年代就成了 1000万人,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则变成了2100万
人,抗战胜利50周年的1995年又变成了3500万人。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
,可能这个数字还会增加”。

“南京大屠杀”也是中国学校详细教授的内容,更是胡说八道。“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军人在南京幕府山,将捸捕的5万7千余中国老幼妇孺,用绳子串成数串...(中略)...然后用机关枪进行扫射......’等等被写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和当时所留存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记录都有偏差,应该说它的根据为零。”

《南京事件“证据照片”的验证》一书的作者之一,亚细亚大学东中野修道教授也指出:“中国政府拿出来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照片,任何一个都没有可信性。有修正的、合成的,在当时还没有被生产的坦克也被弄到照到上,简直是胡七八道。”

“中国政府允许这样的事情不断增加,也可以说是专门针对日本‘自虐史观’的。”一直在第一线呼吁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中学教师长谷川润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历史教育因受外国压力而被歪曲了,比如,被称之为丰臣秀吉的《朝鲜征伐》里面的《文禄庆之战》、《鲜朝出兵》,现在就变成了《朝鲜侵略》,日本变成了侵略的罪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并不能说它好,所以日本就更应该把自己国家的光辉点和长处通过教育来反映出来。”

中国指责日本的教科书是“歪曲历史”,倒底是谁在“歪曲”?日本堂堂正正的和中国进行历史的验证是理所当然该做的事情。

FoxPro: 这个我可以证明

1957版中共党史“抗日战争生命损失一千万”。现在是四千万了。世界上
没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稀里糊涂,信口开河。人家死亡的每一个人都是有
名有姓的。只有中国,大嘴一张说多少就是多少。

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了无数场恶战。 日本主要城市几乎全被炸毁。也不过死亡300万人。 中国人根本没打仗,死了四千万,谁信?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