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已攻陷浙江所有的县 吸毒数华东第一

■吸毒人数华东第一

    ■毒品已攻陷浙江所有的县

    ■新型毒品来势凶猛

    ■已从毒品过境地发展成消费大省

  小红和小芳是家住杭州中山北路的一对孪生姐妹,人长得相当漂亮,是亲友和邻居们公认的姐妹花。1997年,年方19岁的姐姐小红染上了毒瘾,小芳在劝阻过程中赌气也吸上了毒品,后来双双进了戒毒所,成为记者采访的对象。数年后,记者在强制戒毒所再次遇到小红时,她说,妹妹小芳因吸毒过量已经死亡,而她自己先后戒过八次毒,体重下降到30多公斤,负债十几万元,但都没有成功……

  这对孪生姐妹的遭遇只是所有吸毒人员的一个缩影。据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统计,截至去年底,浙江现有登记吸毒人员52800余名,人数居全国第七、华东第一,毒品已经攻陷了浙江所有的县(市),而在去年同期,遂昌、缙云、庆元和松阳还保持着无人吸毒的记录。

   浙江吸毒者一年烧掉30亿

  从1989年5月东阳警方首次破获贩卖海洛因案件后,十六年来,浙江的毒品问题日趋严重。“毒品犯罪就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蚂蚁,只有搬开石头才能发现问题。不像其他刑事案件有现场、有报案、有受害人,属于隐性犯罪,不去查自然就少,查禁力度越大,发现的毒品和案例也就越多。”省禁毒总队副总队长陈连喜说。

  陈副总队长做过一个推算:一名吸毒者通常每天需消耗0.2克海洛因,1克海洛因在毒品交易中的价格约为800元,一年下来就烧掉 58400元,“这相当于一个公务员全年的收入,按全省5万吸毒人口算,浙江每年至少有30个亿被毒品蒸发了”。他认为这只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一组来自浙江省卫生厅的数据能够说明更为严重的问题,2004年度全省登记在册的艾滋病毒(HIV)携带者与艾滋病患者811例,其中因吸毒感染者455例,占56%。

  另一项由全省戒毒机构的调查显示,浙江吸毒人群中感染严重疾病者超过四成,多以性病、肝炎、心脏病和艾滋病为主。至于毒品对于人体的其他危害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市快报将在今后的报道中再作详细介绍。

  浙江毒品问题源于经商人员

  据省禁毒办介绍,浙江毒品问题以1995年为分水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5年之前的始发期,浙江的毒情以毒品过境为主要形态,个别地方出现少量吸贩毒案件;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0年,毒品逐渐在全省各地发展、蔓延;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成为国内的毒品消费大省。

  1989年浙江侦破两起贩毒案,1990年查获37起,1991年首次发现吸毒人员。直到1994年累计查获贩毒案件359起,吸毒人员89人。1995年查获贩毒案件444起,吸毒人员597名,缴获毒品数量也是往年总和的2.7倍。

  省禁毒办负责人说,浙江的毒品问题始于浙南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云南边境贸易中陆续发现浙江商人(以苍南籍为主)中有大宗贩毒行为,并与境外贩毒组织订立长期购销合同,成为云南警方重点打击的对象。1993年从苍南籍毒贩中缴获海洛因500多公斤,占云南缴获总量的 1/6(云南当年缴获数量占全国82%),1994年又有23名苍南人在云南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苍南及其他温州籍人员回家夹带、贩卖毒品现象也开始出现。

  这一现象引起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于1995年3月在苍南召开了全省首次禁毒会议。会前,苍南县公安局成立了缉毒大队,这是浙江省第一支专业禁毒队伍。随后,省公安厅成立缉毒科,全省各地也相继组建禁毒部门。同年4月4日,杭州市公安局成立全省首家强制戒毒所。

  从毒品过境地到消费大省

  1995年以后,浙江逐渐成为毒品的主要消费地。此前,毒贩从云南购入毒品后一般直接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在浙江只有零星销售和吸食。随着当地加强禁毒斗争后,毒贩们纷纷把毒品迂回转移到浙江,然后通过海上走私出境,或伺机销往西北等地区,温州、绍兴等地一些毒品集散场所也应运而生。

  由于毒品中转数量和频率的增加,贩毒活动逐渐呈现团伙化、黑社会化的趋势,谋划、集资、走私、伪装、运输、贩卖、分赃等均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毒品在中转、贩运过程中,逐渐在浙江各地扩散开来。

  1995年,卫生部门首次对全省吸毒人群开展调查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吸毒人员约为上万人。以乐清为例,当地1992年之前尚未发现吸毒者,到1994 年,乐清一些重点乡村的吸毒发生率已达1.45%,是同时期香港的两倍;时至今日,已达近一万人,约90%的吸毒者在35岁以下,最小的年仅13岁。目前,温州地区的吸毒人数约占全省的一半。

  1997年,全省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的“禁毒禁赌”专项斗争。

  随着禁毒斗争持续深入的开展,1995年至2000年之间,禁毒部门基本摸清了全省吸毒人员的底数,并逐一进行登记,毒品原植物种植现象基本禁绝,重点地区毒品问题蔓延势头基本遏制,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基本摸清,禁毒专业队伍主力军地位基本确立。这五个“基本”被写入2000年的浙江禁毒年鉴。

   新型毒品来势凶猛

  由于毒品原植物和麻醉、精神类药品等流通渠道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以后,鸦片、杜冷丁等传统毒品的市场份额日趋萎缩,海洛因等主流毒品增长迅猛的同时,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也相继粉墨登场,歌舞厅、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公然吸食毒品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了毒品发展蔓延的策源地和温床。

  2001年6月,浙江省人大颁布《浙江省禁毒条例》,这是浙江首个有关毒品的地方性法规。今年4月,省公安厅报请人大备案同意,对其中的条款作出解释,娱乐场所有对从业人员进行禁毒宣传和教育的义务,若涉毒将被重罚,最高可罚款3万元、停业整顿3个月,并可吊销营业执照。

  据省禁毒办统计,2004年,全省共查获涉毒案件13626起,抓获嫌犯3600余人,其中查获新型毒品案件1000多起,新增吸食新型毒品人员 2700余名(此前的累计人数为700余名),缴获摇头丸23000多粒,麻古30000余片。今年一季度,吸食新型毒品人数累计已突破 5000人。

  今年5月14日,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和宁波市公安局根据公安部禁毒局转交的线索,破获一起特大贩毒案件,抓获贩毒集团成员共40多人,缴获摇头丸2000粒、“麻古”5000片、“K”粉(氯安酮)约1.5千克。

  与此同时,浙江警方打击查处的毒贩有70%以上来自外省,主要集中在贵族、四川、重庆、湖南和云南等地,并呈现出家族化、网络化的趋势,外来人员涉毒犯罪已经成为左右全省毒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毒品也开始从杭、甬、温、台等城市向城郊接合部及中小城市蔓延和发展。吸毒人员年均增幅为 17%,禁毒形势相当严峻。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