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油炸淀粉类食品含致癌物丙烯酰胺这并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2年4月就有科学家发现了这一现象。10月14日,某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温油炸淀粉类食品含致癌物丙烯酰胺---食品专家研究发现:油炸方便面也含致癌物》的文章,借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沈群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教部副主任张京玉的名义,将“油炸方便面”与“致癌”联系在一起。昨天两位教授断然否认接受了该媒体的采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认为该篇报道并不科学,并会对方便面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表示: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
专家申明是盗用名义
事情起源于10月14日上海某媒体的一则报道,报道以沈群、张京玉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并得出结论:“食品权威专家告诉记者,他们最近研究发现,食用人群更广的、现在市场上占绝对量的油炸方便面中,同样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
昨天,两位教授断然否认接受了该媒体的采访。
“这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从未接受过该报任何记者任何形式的采访,更没有在任何场合表达过文章中所得结论的观点,他们完全是盗用我的名义,抛出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最为恶劣的是这种结论与我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及我在公众场合表达的观点完全是相悖的。”沈群接受记者采访时态度非常激动。
张京玉表示,确实曾有记者就丙烯酰胺的问题采访过他,但他并没有接受该篇报道记者的采访。
“致癌说”缺乏专业常识
该报道中引用沈群教授的检测数据称,油炸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是每千克29.8-141.6微克,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因此油炸方便面含有致癌物。
“这种简单的推理看似有道理,实际上缺乏基本的专业常识,并且极易对不知情的消费者产生误导。”沈群说。
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的委托,沈群教授近年来针对方便面的安全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涉及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问题。最近,第六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公布了她对6种市售主要品牌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结果:方便面面饼在经过沸水浸泡5分钟后,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在实验仪器最小检测范围内未被检出。从受检的6种方便面产品面块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检测结果看,其丙烯酰胺含量在14.4微克/千克至141.6微克/千克之间,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安全剂量。6种方便面的调料包中未检出丙烯酰胺。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方便面是安全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油炸食品类含有丙烯酰胺于2002年4月由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指出来,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做出限定,只有卫生部于今年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尽量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
李里特介绍,丙烯酰胺存在于众多食品中,包括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饼干、面包等。任何一种食品都有缺点,如淀粉在高温下会产生丙烯酰胺,蛋白质在高温下会产生苯并芘。但在食品卫生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毒物即剂量”,如果没有“剂量”这一前提,就没有“毒物”的概念,更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
疑为“非油炸方便面”造势
“油炸方便面致癌”的报道究竟是如何出台的?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篇文章实为某公关公司给媒体的公关稿,是国内另一家企业为其即将上市的“非油炸方便面”提前打击对手的一种预热。
李里特表示,一篇失实的报道可能会毁掉一个行业的事件,在近年的食品安全报道中并不鲜见。今年7月发生的啤酒甲醛事件,给我国啤酒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事实的真相是,该事件是竞争对手在幕后操纵所为。
李里特说,媒体判定食品是否安全,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该用标准来判定,包括方便面在内的各种食品,如果各项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就应该判定是安全的。没有标准依据的任何的炒作,是对国家标准的挑战,除非有证据表明国家标准需要修订。
对于“油炸方便面致癌”的报道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昨天表示,学会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积极应对,以科学的声音对失实报道进行回应,并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 关键字搜索:
- 油炸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