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木已成舟,一切已经太晚。但从报道看(见《了望》周刊6月19版,“国家大剧院收关内情”),似乎许多问题,许多问题仍未解决,国人仍有深入了解的必要。
一、决策过程仍然无从得知?
应该让人民知道建设剧院的决策过程,因为是公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又是公共建筑,无涉国家机密。因此,应该公布大剧院从构思到决策的过程,以教育人民,儆尤后人,学习和了解科学决策的过程。总之,是谁的主意要建这个剧院,人民是有权利了解的!
二、国库要继续补帖门票?
因为要走低价位路线,门票要政府“继续补帖”。如果说政府补帖城市居民种种基本需要,尚属合理,但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政府却连城市人看戏娱乐的钱都要补帖,城乡差距缩小之类,从何谈起。真有点对不起全国人民,也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子。
三、谁需要国家大剧院?
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到底是国家文化部门需要,还是北京市需要。是全国人民需要,还是北京人民需要。从采访看,这个关键的问题没有回答。以至于北京市的态度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高姿态啊!国家文化部的态度是:“不争”。哪到底是谁急了什瓦的要上“国家大剧院”?还没有开张,据说就有承包经营的构想。也可见决策时,对这些问题都欠缺考虑。
四、开办费仍然没有着落。
“最麻烦的是没有开办费”。几十亿元的工程,却最后因为开办费的问题,使人员培训没有着落,则运营、维护,能保证不出问题吗?国有资产流失、损害、缩减寿命,不都是自然的吗?既然20多亿都拨了,必要的开办费,就应该及时拨付,否则同“运十”因为几千万油料费下马有什么区别。错误就错到底,而不要错上加错。
五、为什么艺术而设计?
国家大剧院最大的舞台,是“留给芭蕾和歌剧的”。可见,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们,主导了歌剧院的设计和建设。给中国本土艺术留了什么位置,不知道!连小剧场的改建,接受采访者夸张的说法是:提出修改后,中央也就同意了!这事还要中央决策?
六、对北京其他剧院的替代效应还是被其他剧院替代?
国家大剧院吃不饱,物不能尽其用,是国家大剧院还没有开张,就明摆在那里的宿命。演歌剧,有保利和展览馆剧场,何必大而不当的国家大剧院。交响乐,有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何必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谁会去国家大剧院?可能是这样一种思维主导决策过程: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所以必须有一个同国家之大相配的“国家大剧院”的剧院?照这样的思路,那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同国家之大相配的“国家大厕所”呢?
七、每天电费十万与每年的维护费?
这么大一个堂皇的资产,文化部和北京市都没有意向接受,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
接受采访者说,“社会上说每天的电费十万?倒没有这么多!”。但比这少不了多少。每年的维持费以千万计,大概是不夸张的,难怪北京市不求所有,文化部应该当仁不让却表明“不争”,真是老子的好徒弟!估计又是一个大官司!
八、光反射对附近造成的污染?
语焉不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个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
九、清洗问题如何解决?
在北京这样一个风沙、泥土如此巨剧烈的地方,玻璃面的墙体如何保持光洁和干净,实在成了一个大问题。设计成这样的外形,竟然在这样一个风沙巨大地方的决策部门获得通过,国人的智力确实将为外人笑,但清洗保洁问题,确实将是长期的问题。
十、据说推动了中国建筑设计风气的改进?
这纯粹是骗人的说法。那里是中国的建设?让人练了兵,还在狡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国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