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何谓中秋?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有人说,月是中秋的魂,可见人们是十分看重中秋月的。韩愈在《中秋夜》说:“一年明月今宵多。”唐人司空图亦在《中秋》诗中说:“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月,多神话传说。西汉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说:“月中有玉兔蟾蜍。”故诗人常以 “水蟾”、“蟾魄”、“玉兔”代月。
《淮南子》载:“月中有桂。”《淮南子.览冥训》又说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嫦)娥窃以奔月。”“窃”和“奔”是两个关键词。“窃”是她奔的因,嫦娥因偷吃了“不死之药”,才迫于“奔”,才能飞奔。“奔”是“窃”的果,这一“奔”,造成天壤永隔、夫妻分离的悲剧。
后人对嫦娥奔月故事也有引伸,先看李商隐《嫦娥》诗的最后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劝嫦娥“应悔”恰当,但说嫦娥对后羿“夜夜心”,李商隐是怎知道的?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夜夜心”在此表达吧。
次看老斋《中秋别称不少》一文,他对嫦娥奔月另有新说。其一说,嫦娥吃不死之药非“窃”,而是“门客蒙蓬持刀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药”,无奈,嫦娥才吞吃了。其二说嫦娥“对后羿万般牵挂”,没有远飞,就停在月球上。嫦娥乃一代美人,后人护花,是可以理解的,但引伸须有根据才行。
嫦娥能飞月,非神即仙,人们常把嫦娥当月神。自汉代起,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怎样祭月、拜月?吴自牧在《梦梁录.七夕》中说:“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六十多年前,我在中秋月夜,曾亲眼见过母亲和姐姐摆香案拜月的情景。这祭月、拜月的习俗,还写进入了小说、戏曲。
王实甫的小说《西厢记》中就有崔莺莺花园祭月拜月的情节。元朝大戏曲家关汉卿就写了《拜月亭》,湖南湘剧也有个《拜月记》。
月神嫦娥的婚姻是悲剧的。然而《西厢记》、《拜月亭》、《拜月记》都是以喜剧收场,圆了人们的“团圆”梦。
自唐朝时起,人们便开始过中秋节了,人们也开始赏月、玩月。《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玄宗摆上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并规定今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要“赏月”。
《东京梦华录》有段记载说,中秋这天“贵家结饰台榭,民间占领酒楼玩月”、“儿童连宵嬉戏”、“至于通宵”。
那些诗人词家赏月玩月,更是花样翻新。有赋月、作《月赋》的有汉时的枚乘、南北朝时宋朝的谢庄。谢庄那篇《月赋》,写秋夜月色,意境优美,成了南朝骈赋名作,谢灵运则写了一篇《怨晓月赋》。
还有问月、邀月的。问月问得最早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就问过月,问月中有没有“顾菟(兔)在腹”?问月与邀月连在一起的佳作,就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了,此词是苏氏在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宁九年)之作,其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这是举杯邀月的问话。
问月邀月的还有李白,他的诗中有“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另有看月听月的。我翻阅了古词古诗,发现他们四季看月月不同,早晚观月月异样。苏东坡静态看中秋月是“瑞光千丈生白毫”,而晁元礼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一词,是动态看月,看月的移动变化。初时“青烟幕处”不见月;一会儿云散,便“碧海飞金镜”;再隔一会便是“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听月例子也很多,在此我只将今人阿珍引邱小姐一首《听月楼》诗,推荐给读者欣赏。其诗云:“夜静高楼接太清,倚栏听得十分明;摩空輗軏(音尼月)转,捣药铿锵玉杵鸣。曲奏霓裳音细细,斧侵丹桂韵叮叮;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这诗中的楼,好像就在月宫隔壁,对月宫里的动静,听得竟如此真切啊!
- 关键字搜索:
- 碧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