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湾,祖籍江西。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
长, 家教十分严格。1973年,李安考取了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在国立艺专里, 李安对演戏和电影制作越来越有兴趣,还曾获得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最佳男演员奖。
1975年,他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
1978年,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李安遇见了台湾留学生林惠嘉。初次见面, 李安就被性格开朗的林惠嘉深深吸引了。这次聚会之后,他主动约林惠嘉看球赛,对性格见腆安静的李安也颇有好感的林惠嘉很爽快地答应了。林惠嘉从小就非常聪明,台大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到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跟林惠嘉在一起,李安就像找到知音一般,总有说不完的话。
认识两年之后,李安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每个礼拜他都要打很长时间的电话给林惠嘉,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他说,林惠嘉是自己最佳的倾听者,她虽然没有女性特有的娇媚,但声音有一股神奇的抚慰人的力量。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听到林惠嘉的声音,所有的烦恼立刻烟消云散。
1983年,恋爱5年之后,李安和林惠嘉在纽约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李安说,他拍的电影《喜宴》里的很多情景都是他当时结婚实况的翻版。
婚后两人分隔两地,聚少离多。李安在纽约大学念电影系,林惠嘉在伊利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安每次临走前总是会做好一 冰箱丰盛的食物留给妻子,口袋里也总是随身携带著妻子的照片。李安的温厚, 搭配妻子林惠嘉的能干,他的感性遇上了她的理性,就好像一座天平,为这个家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
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李安就显示出了他导演方面的非凡才华。1984年,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了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并取得电影硕士学位。
毕业后,李安留在美国试图开拓自己的电影事业。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想在美国电影界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最初有一家经纪人公司看中了李安的才华,答应做他的经理人,但李安一直没有适合美国人的剧本,经理人也只是空谈。然后,李安在美国开始了长达6年的等待。那段时间,李安失业在家,主要靠身为药物研究员的妻子在外工作,养家糊口。
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以外,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家里收拾得乾干净净。每到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著猎物回家”,这常常令林惠嘉觉得很温馨很感动。
面对丈夫的失业,林惠嘉也曾有过伤心绝望的时候。有一阵子她忙於上班接送孩子,由於家中只有一部车,李安常常一个人从租的住处走一个小时去打网球,打完球后再走一个小时回家,她看在眼里,心想自己真的要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吗?然后她打越洋电话向妈妈诉苦,妈妈听了很心疼,在电话中对女儿说:“实在不行,你就离了吧。”可是放下电话后,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断谴责自己:我怎么变成这样的女人。夫妻本应该互相支持的,比起丈夫所受的苦,她觉得自己所做的根本算不了什么。这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这样抱怨的念头出现。
许多亲戚朋友看不过去,就对林惠嘉说:“为什么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不都为了现实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吗?”看见妻子肩上的负担那么重,李安觉得过意不去,就偷偷地开始学电脑,那个时候会电脑比较容易找工作。可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林惠嘉发现了,她很生气地说:“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在妻子的坚决反对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头。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会拍电影,别的事物不会也不感兴趣。她对丈夫的才气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会成功的。
在此期间,大儿子李涵、小儿子李淳相继出世。林惠嘉个性非常独立,自己能做的事从不麻烦别人。大儿子出生时,林惠嘉半夜感觉羊水破了,於是自己开著快没油的汽车到医院生孩子,当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或亲友时,她说不用了,医护人员还以为她是弃妇。李安直到第二天搭飞机回到伊里诺,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做爸爸了。二儿子出生时林惠嘉又赶丈夫走:“你放心地去办你的事吧,我一个人能行。而且你又不能帮忙,又不能帮我生!”
那些年里,林惠嘉对李安最大的帮助就是“不理他”,让他去沉淀、去成长。她认为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李安清楚自己只喜欢电影也只会拍电影,他就应当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到底。当年她决定嫁给李安时,她清楚电影是李安惟一的选择与爱,所以无论好的坏的她都必须接受。
生活中,林惠嘉是家中规矩的建立者,家里凡事她说了算,只要是妻子的命令,李安绝对服从。只要李安在家,加上两个儿子,这三个男人每天晚上都抢著跟她说话,有时林惠嘉自己也感到困惑,老公和孩子对自己服帖,究竟是她真的懂得“经营”,还是他们本性太好了,能包容像她这样的太太和妈妈?
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不仅让李安练就了一手做菜的“{绝活
- 关键字搜索:
- 李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