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料想今年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定了无新意,所以早早发誓:“今年春晚,我去逛街。”不料逛街回来之后,打开电视机,春晚还未结束,正好碰上春晚主持人“集体失误”,当时舞台上乱作一团。我在电视行当里干了十多年,还从未见过这种混乱场面。让人震惊之余,不仅哑然失笑。
这次央视主持人“集体失误”,从小处看,可理解为“工作失误”,因为电视直播节目在“踩时间”的时候,很容易出错。从大处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件”,因为春晚从来就跟“政治”脱不清干系。一场以“和谐”为主题的晚会,竟出现了“不和谐”场面,而且正好出现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
我想起了1990年的“春晚”。零点钟声敲响之后,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登临晚会现场,向全国人民发表“重要讲话”。倘若今年也有这种安排,岂不“娄子”捅大了。中国人向来迷信吉言吉语,迷信顺顺当当,央视六位主持人在关键时刻乱作一团,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兆头?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黑色三分钟”。零点钟声之前,六位主持人按照惯例,上场渲染气氛。先是张泽群念错了一副有对仗缺陷的春联,之后李咏在说到“祝福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时,被朱军以一句 “亲爱的朋友们”打断,然后董卿在接话时又出现了罕见的“衔接空白”。最后刘芳菲说了台词的上一句:“让我们把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下一句竟没有主持人“接力”。周涛与李咏赶紧“救场”,两人一开口,又撞到了一起,而且“后语”不搭“前言”。当时场上的台词对白,完全被搞乱了。
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因为主持人的台词完全被打乱,某女主持人向“失误”的男主持人“翻白眼”,表达对同事的不满。这是一个职业主持人不应该有的工作态度,主持人互相埋怨,只会使场面失去控制。
说到底,是由于央视主持人长期被“圈养”,他们已经变成了一台“播音机器”,只能照本宣科,替别人传声。难怪有人说,央视主持人一旦离开“字幕机”,就不知道该如何说话。
今年的春晚看来又要挨骂了,年年挨骂,年年搞,屡教不改。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局面呢?这里边的原因,只有两个字:政治。是政治原因,让本应该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形成了一个僵化的模式,跟现有的政治模式一脉相承。一年一度、耗费巨大的春晚,其主题不再是“联欢”,而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政治汇报演出”。
由于工作需要,前段时间浏览了CCTV历史上所有的春晚节目。1983年的第一场春晚,算是最简陋,当时还不敢唱流行歌曲,姜昆和马季等相声演员是春晚的主角。但这场晚会确实有“联欢”的性质,现场的鼓掌和欢呼是完全真实的,不象现在,央视都在现场安排自己的“托”,要他们在节目的某个环节带头“起哄”,避免晚会冷场。
随着春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舞台的“联欢”色彩逐渐蜕去,“政治气氛”变得越来越浓烈。春晚从“联欢”功能向“政治”功能转变,最先是从“忆苦思甜”开始的。
“忆苦”是为了突出现在的幸福生活,“思甜”的目的,是提醒全国人民要对某个政治组织感恩戴德。这样的意思在春晚中随处可见。 1994年的春晚,搞了一个《全家福》节目,就属于典型的“忆苦思甜”。一个叫徐永辉的摄影师,在40多年里,先后四次拍摄一户普通农家的“全家福”。这本来是一个没有任何“联欢”色彩的题材,却被央视大书特书。下面是主持人倪萍当时的台词:
观众朋友,我们每个人呢,都有自己的童年。长大以后呢,就经常手捧一本相册,想从一张张的照片中寻找那童年的印记,寻找 那往事如烟的昨天。
1950年,那个时候全国刚刚解放,第一天当上摄影师的徐永辉到嘉兴去采访,一阵孩子的歌声把他带到农民叶根土一家的面前, 他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拍下了这张全家福。您瞧,虽然还是衣衫褴褛,但翻身做主人的叶根土笑得多开心哪!徐永辉被深深地感染了。
13年之后,也就是1963年,徐永辉几经周折,又在黄岩山区找到了叶根土一家,拍到了这第二张全家福。这个时候啊,女儿就要出嫁了,瞧,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徐永辉被山乡的巨变深深地感动了,为这张照片取名叫合家欢。
又过了16年,到了1979年。那个时候呢,我们国家刚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徐永辉想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变化一定非常大,于是他又背起了相机,再次找到了叶根土家,拍下了这第三张全家福。遗憾的是,根土老人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但是家里又多了三口人──两个儿媳妇和一个闺女女婿,依然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又过了一个16年,也就是1994年的新春之际,徐永辉即将要退休了,他舍不得自己手中的照相机,于是又翻山越岭找到了叶根土家,拍下了这第四张彩色的全家福。
朋友们,这四幅照片呢,已经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它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今天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夜晚,我们想到了他,一位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所以我们也把他请来了,我们请他从他的照片中走出来与大家见面,有请!(王列军:《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
任何一台联欢晚会,主持人只能是在中间“穿针引线”,把表演节目一个个带出来。而央视主持人却花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一个并不精彩的故事。这是春晚节奏拖沓、内容贫乏的原因之一。央视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皇恩如此浩荡,饮水不忘掘井人,丝毫没有鼓动观众在岁末狂欢的意识。
春晚的政治气氛,还表现在它不失时机地搞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杂技节目,表演结束后,主持人倪萍
特意采访演员章功力。她的台词是这样的:
“前两天啊,我跟小章闲聊的时候,我就问他,三十晚上,你全家是不是就早早的聚在电视机前看你什么时候出场啊?他半天没说话,我说怎么了?他说倪萍阿姨你还不知道我,我是孤儿,我家里没有什么人了。当时我马上就说了声‘对不起,小兄弟’,他说没事。他去年在法国获国际杂技金奖的时候,一个法国记者曾经采访他,说象你这么高超技艺,你应该定居法国,你是可以赚大钱的。小章笑了笑,他说我是一个孤儿,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我虽然没有父母,但我有一个特别温暖的集体。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都爱我。我小的时候就盼着我早点有本事,如今我如果真了有点本事,我愿意用我的这点本事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告诉你们,我的家永远在中国!”(王列军:《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
台词说完之后,紧接着播放了一首革命歌曲《我家在中国》。这位 “孤儿”虽然一直在晚会现场,但没有说话机会,也不知道他没有定居法国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为爱这个国家。反正央视说他是爱国主义,他就是爱国主义。许多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政治宣传陷阱。这一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完全是从政治角度来解释“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什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坚守故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一种历史传承,不是今天才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爱的是这个国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爱国主义不是喊口号,唱国歌,更不是向国旗敬一个礼就完事。美国人可以把国旗绣在裤兜上,但国家一旦有事,并没有妨碍年轻人义无返顾地奔赴伊拉克战场。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搞爱国主义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倒掉观众的胃口。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隔365天就出来伤人害命。有一次人们偶然发现“年”兽,很怕红色和火光,从此人们每到年关,家家户户张贴红色年画,挂出红色灯笼,燃放红色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出来作乱。
然而,央视却变成了一只“年”兽,每隔365天,就出来伤人。
(2007-02-22于深圳)(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这次央视主持人“集体失误”,从小处看,可理解为“工作失误”,因为电视直播节目在“踩时间”的时候,很容易出错。从大处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件”,因为春晚从来就跟“政治”脱不清干系。一场以“和谐”为主题的晚会,竟出现了“不和谐”场面,而且正好出现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
我想起了1990年的“春晚”。零点钟声敲响之后,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登临晚会现场,向全国人民发表“重要讲话”。倘若今年也有这种安排,岂不“娄子”捅大了。中国人向来迷信吉言吉语,迷信顺顺当当,央视六位主持人在关键时刻乱作一团,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兆头?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黑色三分钟”。零点钟声之前,六位主持人按照惯例,上场渲染气氛。先是张泽群念错了一副有对仗缺陷的春联,之后李咏在说到“祝福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时,被朱军以一句 “亲爱的朋友们”打断,然后董卿在接话时又出现了罕见的“衔接空白”。最后刘芳菲说了台词的上一句:“让我们把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下一句竟没有主持人“接力”。周涛与李咏赶紧“救场”,两人一开口,又撞到了一起,而且“后语”不搭“前言”。当时场上的台词对白,完全被搞乱了。
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因为主持人的台词完全被打乱,某女主持人向“失误”的男主持人“翻白眼”,表达对同事的不满。这是一个职业主持人不应该有的工作态度,主持人互相埋怨,只会使场面失去控制。
说到底,是由于央视主持人长期被“圈养”,他们已经变成了一台“播音机器”,只能照本宣科,替别人传声。难怪有人说,央视主持人一旦离开“字幕机”,就不知道该如何说话。
今年的春晚看来又要挨骂了,年年挨骂,年年搞,屡教不改。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局面呢?这里边的原因,只有两个字:政治。是政治原因,让本应该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形成了一个僵化的模式,跟现有的政治模式一脉相承。一年一度、耗费巨大的春晚,其主题不再是“联欢”,而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政治汇报演出”。
由于工作需要,前段时间浏览了CCTV历史上所有的春晚节目。1983年的第一场春晚,算是最简陋,当时还不敢唱流行歌曲,姜昆和马季等相声演员是春晚的主角。但这场晚会确实有“联欢”的性质,现场的鼓掌和欢呼是完全真实的,不象现在,央视都在现场安排自己的“托”,要他们在节目的某个环节带头“起哄”,避免晚会冷场。
随着春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舞台的“联欢”色彩逐渐蜕去,“政治气氛”变得越来越浓烈。春晚从“联欢”功能向“政治”功能转变,最先是从“忆苦思甜”开始的。
“忆苦”是为了突出现在的幸福生活,“思甜”的目的,是提醒全国人民要对某个政治组织感恩戴德。这样的意思在春晚中随处可见。 1994年的春晚,搞了一个《全家福》节目,就属于典型的“忆苦思甜”。一个叫徐永辉的摄影师,在40多年里,先后四次拍摄一户普通农家的“全家福”。这本来是一个没有任何“联欢”色彩的题材,却被央视大书特书。下面是主持人倪萍当时的台词:
观众朋友,我们每个人呢,都有自己的童年。长大以后呢,就经常手捧一本相册,想从一张张的照片中寻找那童年的印记,寻找 那往事如烟的昨天。
1950年,那个时候全国刚刚解放,第一天当上摄影师的徐永辉到嘉兴去采访,一阵孩子的歌声把他带到农民叶根土一家的面前, 他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拍下了这张全家福。您瞧,虽然还是衣衫褴褛,但翻身做主人的叶根土笑得多开心哪!徐永辉被深深地感染了。
13年之后,也就是1963年,徐永辉几经周折,又在黄岩山区找到了叶根土一家,拍到了这第二张全家福。这个时候啊,女儿就要出嫁了,瞧,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徐永辉被山乡的巨变深深地感动了,为这张照片取名叫合家欢。
又过了16年,到了1979年。那个时候呢,我们国家刚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徐永辉想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变化一定非常大,于是他又背起了相机,再次找到了叶根土家,拍下了这第三张全家福。遗憾的是,根土老人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但是家里又多了三口人──两个儿媳妇和一个闺女女婿,依然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又过了一个16年,也就是1994年的新春之际,徐永辉即将要退休了,他舍不得自己手中的照相机,于是又翻山越岭找到了叶根土家,拍下了这第四张彩色的全家福。
朋友们,这四幅照片呢,已经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它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今天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夜晚,我们想到了他,一位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所以我们也把他请来了,我们请他从他的照片中走出来与大家见面,有请!(王列军:《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
任何一台联欢晚会,主持人只能是在中间“穿针引线”,把表演节目一个个带出来。而央视主持人却花大量的“篇幅”,来讲述一个并不精彩的故事。这是春晚节奏拖沓、内容贫乏的原因之一。央视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皇恩如此浩荡,饮水不忘掘井人,丝毫没有鼓动观众在岁末狂欢的意识。
春晚的政治气氛,还表现在它不失时机地搞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杂技节目,表演结束后,主持人倪萍
特意采访演员章功力。她的台词是这样的:
“前两天啊,我跟小章闲聊的时候,我就问他,三十晚上,你全家是不是就早早的聚在电视机前看你什么时候出场啊?他半天没说话,我说怎么了?他说倪萍阿姨你还不知道我,我是孤儿,我家里没有什么人了。当时我马上就说了声‘对不起,小兄弟’,他说没事。他去年在法国获国际杂技金奖的时候,一个法国记者曾经采访他,说象你这么高超技艺,你应该定居法国,你是可以赚大钱的。小章笑了笑,他说我是一个孤儿,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我虽然没有父母,但我有一个特别温暖的集体。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都爱我。我小的时候就盼着我早点有本事,如今我如果真了有点本事,我愿意用我的这点本事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告诉你们,我的家永远在中国!”(王列军:《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社会学解析》)
台词说完之后,紧接着播放了一首革命歌曲《我家在中国》。这位 “孤儿”虽然一直在晚会现场,但没有说话机会,也不知道他没有定居法国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为爱这个国家。反正央视说他是爱国主义,他就是爱国主义。许多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政治宣传陷阱。这一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完全是从政治角度来解释“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什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坚守故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一种历史传承,不是今天才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爱的是这个国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爱国主义不是喊口号,唱国歌,更不是向国旗敬一个礼就完事。美国人可以把国旗绣在裤兜上,但国家一旦有事,并没有妨碍年轻人义无返顾地奔赴伊拉克战场。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搞爱国主义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倒掉观众的胃口。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隔365天就出来伤人害命。有一次人们偶然发现“年”兽,很怕红色和火光,从此人们每到年关,家家户户张贴红色年画,挂出红色灯笼,燃放红色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出来作乱。
然而,央视却变成了一只“年”兽,每隔365天,就出来伤人。
(2007-02-22于深圳)(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央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