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毛知之甚少
记者:张女士,您好!很多人都看过您写的毛泽东,请问您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
张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我的前一本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出版了。我就在想写下一本书,那么毛好像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因为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世人却对他知之甚少,包括中国人自己。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每个家庭有不同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他整个人的生活还是不太了解,于是我就产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探索、揭开毛泽东这个迷,寻找那种革命年代真正疯狂的源头祸根,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原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寻查采访,写了12年
记者:一般来说,写自身的经历,家族史,比较得心应手。而写毛泽东,尤其是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不是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张戎:当然,那个时候写《鸿》,我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那可真的就像行云流水一样。那《毛》呢,和我的先生两个人用了12年。这其间最大的工程量是寻找资料,因为我们决心,要写的这个毛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手的材料上,而且特别要建立在档案、文献、史料上。我们深入俄罗斯、阿尔巴尼亚、东德、美国、英国、梵蒂冈等28个国家的档案馆,取得许多闻所未闻的史料。我们访问了116名历史见证人,159名接触过毛的各国政要,毛的34名亲友,还有毛身边的工作人员 18人,所以花了很长时间。
再把这本书由原来初稿的五倍那么长,缩减到现在这个样子,通俗易懂,给一般读者、特别是中国老百姓爱看的书。原来那么长是因为书里面有许多考证,结论都是怎么得出来的,为什么用材料A,而不用材料B,这些是写给学术界看、研究用的。
杨家老屋藏的手稿记载杨开慧的伤怨
记者:张女士,书中关于毛的妻子杨开慧的文献,发掘出了一个真实而又矛盾的女人内心,令人感叹。那些文稿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张戎:杨开慧等于被毛遗弃了。毛27年秋离开她,28年初,毛就与贺子珍结婚了。毛率军围攻长沙时,完全可以把她和孩子送走,但毛没有作任何这样的努力。
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国民党逮捕枪杀。死前三年内她写了大量的手稿,有信件,有诗,有日记,有随感,用蜡纸包裹着藏在杨家老屋里,有一堆是藏在砖缝里,有一包是藏在卧室外的屋檐下。实际上是藏起来日后给毛看的,让他看看她心里到底怎么想。
她既是那么的爱他,又对毛抛弃她和三个儿子,最小的才四个月,而感到非常的伤怨,还有对毛把她带进去的共产主义信仰感到彻底失望,"人为什么这样狞恶!为什么这样残忍!"她在信结尾写着:"我要一个信仰!来一个信仰吧!"
82年和90年两次修缮杨家老屋时,这些文献被发现了,收藏起来,国内捂得严严实实。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些材料,都非常宝贵,增加了对她的了解。我还印了一份。
震惊的人祸
记者:张女士,您通过这十二年的查找档案、研究文献资料,访问曾接触过毛的各界人士,您是否觉得您开始要写的毛和实际调查出的最后写出的毛,有很大的差异?
张戎:非常大的差异。开始总觉得比较了解毛,生长在毛的统治之下,又写了《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几乎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令我吃惊的新发现,我和我的先生每天都生活在令人激动的新发现中。因为我们俩是分开的,我搞中文资料,他搞英文、俄文等其它方面的材料,他通晓多种文字。发现了毛更多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跟过去的形象也有相同之处,但更扩展了。
日本入侵,毛不抗日。毛的打算是等到日本人把蒋打的差不多了,斯大林就不得不进来参战,斯大林最怕的是日本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人力,在中苏漫长的交界线进攻苏联。而蒋介石怕苏联,怕内战。1945年以后,150万苏军大举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内蒙,提供武器,训练军队,帮中共打蒋,毛就要在这时候打内战。
他非常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坐收渔利。后来日本人向他道歉,他说:"就不要道歉了,我还应该感谢你们呢!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进紫禁城听京戏。"
1958年到1961年三年大饥荒期间,中国饿死3800万人。开始以为是毛泽东被理想主义冲昏了头脑,搞乌托邦,不懂经济所致,深入了解后发现,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毛一心想做的就是成为超级军事大国,称霸世界(也叫解放全人类)。
大量出口农产品、人民赖以生存的食品,从苏联和东欧买极其昂贵的军事工业化技术和设施,毛泽东饿死人民换原子弹,中国人是他的野心实验品,民族的灾难其实是人祸。
毛清楚地知道人民在饿死,可是他跟中共的上层说:"死人是件好事,你们不要那么害怕死人,死人还有实用价值,可以做肥料肥田......"毛还说,他有很多很多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上马的话,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
这些政策之丧尽天良连尚有一点温情的刘少奇也觉得太过份了,阻止、纠正大跃进政策,结果文革中被毛整死,而且死得更惨。
7000万人死于非命
记者:您怎样评价概括毛?
张戎: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中共的领袖,那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从他的政绩上看,他的最大的政绩就是他的统治下7000万人死于非命。
大跃进饿死3800万,余下的2700万,是毛泽东统治的27年,被抓起来枪毙的,关到劳改营里死掉的,各种政治中整死的、打死的,大概粗略的数字。文革死了300万,我经历过文革,我知道绝不止于300万。这些是根据文革时县志上的数字统计,不精确。
另外还有一个大的杀人运动,是毛刚上台的时候,搞的镇反、土改,也大概死了300万人。经过土改斗争会的都知道,打死的人,不低于枪毙的人。还有很多数字表明,被迫自杀的也不少于被杀的。毛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枪毙了70万人。"只会少说,不会多说。1957年至少有55万知识份子被划为右派,遣送到边远地区做苦工,枪毙了不少,自杀的更多,受株连者难以计数。
最初的质疑
记者:对毛的评价,官方说法是七分功,三分过。长期浸染在中共宣传之下的大陆民众就觉得他是晚年糊涂了,很难看透毛。张女士,您经历过很多事情,您最初的怀疑是在什么时候?
张戎:我最初的怀疑是1966年文革开始的时候,十四岁。童年也是觉得毛主席非常神圣,长大以后目标就是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很多孩子都有这种宗教情感。文革开始时,周围很多暴力,很多的残忍,都是以毛主席的名义进行的。我现在知道也确实是毛指使他们做的。我当时就对毛的神圣产生了怀疑。但不敢多想, 我觉得非常害怕,非常厌倦,非常不能忍受。
16岁那年,写了一首诗,因为父亲挨整,经常被抄家,一旦被发现就是罪证 , 就给销毁了。我那天就想:"如果社会主义中国是天堂,那么地狱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多年来,我脑子里一直在怨毛泽东周围的人,或者是怪江青。对毛就没有敢去怀疑。直到1974年,一个朋友悄悄给了她一份美国的新闻周刊。那时我刚学了一点英文,里面有毛和江青的一张照片,下面的图解写的是:江青是毛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当时猛然醒悟,当然毛泽东有份,怎么仅仅是他身边的人的错呢? 当然是毛泽东的责任。那一刻是我公开地在脑子里谴责毛泽东,距离我最初对他产生怀疑已经八年了。
所以在一个洗脑的环境中间,要得出一个正确的事实和结论,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者:跳出中国这个圈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从新审视这一切,是否更超然、深刻一些?
张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在里边就看不清楚,在中国很多书是被禁的,人们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在国外信息量就更丰富了。而且有了距离,这距离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落幕的大背景,还有世界上其他暴君内幕的曝光,在这些大背景之下来看毛,那当然就比较清楚。
崇拜暴君相当危险
记者:基于根植在骨子里的奴性和恐惧,不少中国人潜意识中崇拜毛,厉害,整倒了所有的对手,就是自己不倒。
张戎:我觉得我们应该崇拜一个好的人,道德上好的人,一个道德上值得尊崇的人,而不应崇拜一个靠强力维持政权的人。毛泽东不倒,只能说明他的精明,说明他的会玩手腕,特别说明他的残忍,他的不惜一切地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个崇拜暴君的逻辑是盲目愚昧的,是非颠倒,相当危险。重蹈覆辙,一次次被暴君引向灾难。
毛精明,把所有的对手都打下去,而且在他常常不得志的时候,看起来都没希望了,他总能翻过身来,出奇制胜,我在写作时时常发出这种感叹,他很会耍阴谋诡计,老谋深算,太精明,很能干,他非常会玩儿这些,几乎可以是权术大师。但是你深入了解他伤天害理的罪恶行径,驱除他的光环和虚饰,就不能叫我尊敬他。
权利第一,极端的个人主义,绝情寡义,对妻子、同事、人民冷酷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对他有意义的只能是他在生前可以享受到的,死后的好名声他一概不介意。良心不起任何约束作用,还有什么责任义务,什么对后代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他一概不承认。
上天有眼,但他毕竟要对7000万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负责。
毛神话是造神运动的结果
记者:看文革录像,毛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万众欢呼,热泪盈眶。那种威望,是宣传洗脑起了很大作用?
张戎:宣传洗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进行的是制造恐惧。我知道的很清楚,从1966年到1974年,我根本就不敢想是毛泽东的责任。在毛统治下老百姓有了这种恐惧,根本就不敢想,慢慢的,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不会自己想了。灌给你什么就是什么。
恐惧的力量绝不可低估。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造神运动还要封锁信息,毛泽东时代没有宗教信仰,只能信他;摧残了文化,没有音乐,全国就那几首歌,毛说把报纸都给封了,只剩下两报一刊就够了。两报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一刊是《红旗》。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营养,你说这样的人,多少年以后,十年,二十年,会多么容易被愚弄利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死了以后,还不让批毛,就连我的《鸿》都不让在大陆出版,在长期没有精神养料的情况下,想的东西必定畸形。
毛泽东给中国人带来这么大的灾难,7000万冤魂啊!中国人需要反思,正视历史真相,不再让悲剧重演。
据悉,虽然中共发了禁令,但这本书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杨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