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对于北上港企的老板来说,2007是在刀丛中走过的一年──发生了那么多让珠三角7万多家加工贸易港企心惊胆颤的事情﹕成本急剧上升、劳工空前紧缺、内地产业政策快速调整、欧美贸易打压手段日趋残酷。今天港商所做的噩梦,原本一直是港企大举北上的优势。今日珠三角港商正身临莎士比亚式的经典焦虑之中──生存抑或死亡﹖
但在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又是让港资企业老板奋进的一年──加工贸易港企顽强地寻找生路,转移、升级、转型,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以及提升自身的实力......
从香港到珠三角,再到江西、广西、越南,本报记者组耗时两个月,走访了40多家港企及当地的经贸官员,感受他们的悲凉欢乐,共同寻找港商、他们所经营的企业、所聘用的员工的"下一站"。
55岁的港商房康达,接受本报记者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没有露出过一丝笑容。他说:"到内地办厂20余年,今年最难!"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预言:未来两年,数万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他呼吁港企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越早行动越好。
香港工业总会属下的珠三角工业协会,明显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压力。秘书长张润冰介绍,"国家和广东省政府推出的许多政策,在港商中确实引起振荡。"记者了解到,在港商最为集中的东莞市,每月都举办外商与政府的协调会,不止一次出现港商情绪失控。
她说:"不少港商在东莞经营多年,投入半生心血,虽然舍不得离开,但却实在无力再支撑下去。"为了生存,至少三成港商2007年曾"走出珠三角找生机",一部分是跟随商会或政府部门行动,其他则是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考察。
2007年内地港企如此窘迫,究竟面临何种压力?
一、成本急升,港企逼上绝境
2007年,生产成本上涨超过20%,其中只有5%到10%能够转嫁到客户头上,另外10%以上要港企从利润中拿出。但实际上,许多行业如钟表业,去年的利润就已经降到5%左右。
二、政策调整,港商雪上加霜
全球在环保、劳工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陆也不断调整政策,采取更严厉的措施限制企业,否则罚款很重。深港钟表商会的副会长吴朝东介绍,珠三角各行政部门2007年查厂频繁,有些企业两三个月罚款就达30多万元,而他自己的元美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全年的利润还不到100万元。
为保护自身的利益,2007年外国出台了很多指令,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港企而言,这些指令往往是致命的,曾经轰动一时的香港玩具商张树鸿吊颈自杀案,就是一例。
四、员工奇缺,厂家束手无策
房康达说,招收员工从来没有今年这样艰难。他介绍,以前招人,在工厂外贴一张告示就万事大吉,但这种好事这两年已经一去不返。生意不错的时候,房康达都是跟客户承诺一个星期交货,如今生意越来越差,交货期限却不得不越推越迟,"现在一般都推迟到一个月,因为实在没有工人。"
大厂腾挪易 小企多迁弃
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说:"在这个时候,企业被迫要做出抉择。"他和孙启烈不约而同地提到,港企的前途有四种选择。
一、升级:增附加值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目前市场上每部3.7美元的烤漆烤面包机,利润只有2毛。但如果改用不锈钢制造,并加上其他功能,可以卖到每部4.7美元,利润是5毛。孙启烈介绍,升级转型的港企,主要以中大型港企为主,即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到2亿元的港企,一般有自己的厂房。在整个珠三角有10%到20%的港资企业属于这个范围。
二、转型:提高档次
比如从生产低层次的家用产品转为生产档次较高的产品。转型一般与原来产业有相当的关联度。这种方式不如升级容易,必须具备资金、客户、资格等条件,一般也只有稍具规模的港企才能进行。
三、迁移:向外扩张
梁百忍说,港企迁移也分两种,多数港企是在保住珠三角根基的前提下,不断向外扩张;也有些港企选择连根拔起,完全脱离珠三角。据张润冰介绍,迄今真正从珠三角转出去的港企,不足20%,大多港商都发现产业转移举步维艰。而更令她担心的是,转出去后,能不能生存发展,依然是一个疑问。
四、放弃:保住老本
不少港商对于在珠三角办厂已经意兴阑珊。这些人往往年纪较大,在珠三角打拚已久,但下一代又无意接过产业。由于产品市场前景不佳,这些厂子卖都卖不掉,于是或乾脆关闭,或半送半卖,让大型港企兼并,指望保住点血本。孙启烈就接到不少类似请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珠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