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饱受市场诟病的巨额再融资方案,最终顺利获得通过,究竟谁是这场融资盛宴的赢家?
市场显然不是赢家。一方面,中国平安开了一个狮子大开口式的圈钱先例。正如中国平安最大的基金流通股股东诺安基金所说,目前中国平安的资本金比较充足,没有必要再大规模融资,而且融资后投资项目质量如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一个中国平安,上市之时刚融资数百亿元,不满一年,又提出如此巨额再融资方案,如此轻松的融资方式,如此奢侈的融资数额,直让嗷嗷待哺需要融资的公司艳羡不已。
如果中国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可以用中国平安的行为来定义,那么,这个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以投资者信心的坍塌来演绎。因为一个只知索取、不谈回报的融资无度的市场,迟早会让市场资金枯竭,让投资者闻之却步,最终市场会因为过度低迷而失去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当一些上市公司奉行融资市场化原则,以至想融多少就融多少时,这一看似交由市场决定的再融资市场化取向,恰恰反映了中国这个"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乱象。
比如,我们采取的是新股发行审批制,我们用政策调控着市场指数,我们监管着市场的许多融资行为甚至上市公司的重组,但我们却可以在行政调控的市场之外,给了中国平安一个"纯市场化"的再融资空间。指数空间的政策调控与再融资市场化的不对称共存,使得这个市场再次沦为圈钱者的乐土。这不仅给了后续圈钱者一个榜样和示范,也不能不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一个严重打击。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场所,股市原本就有资源配置的功能,这都没有错。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融资者的项目和目的,以及我们的市场是怎样的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化下的市场,那么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就不能采取纯市场化的取向,任其恣意妄为;如果我们承认当前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需要政策调控的市场,那么,中国平安这种恶意圈钱的行为就必须严格限制,甚至坚决制止。
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平安巨额再融资在股东大会上以92%的赞成票获得通过,个中原因是所谓交易型投资人是主要的反对方,而长期投资人更容易理解公司的决策。不过,这些所谓的长期投资人将会继续品尝他们以"市场"投票的方式种下的市场恶果。
当中国平安从149.15元跌到2008年2月25日的65.05元时,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今后的市场还会继续以事实告诉这些投资者的选择,任何决定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一个信息并不透明的融资行为,其后的盈亏,上市公司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搪塞和应付的理由。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平安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收购海外受次贷危机影响而被低估的保险资产,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幸事,是大小股东的双赢之举。且慢,谁能保证中国平安收购的海外保险资产就是最便宜和最划算的,难道全球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对如此诱人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何况,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又有多少次捡到了便宜;即便这样的资产真的被收购,谁能保证它能给投资者带来不俗回报。
监管层似乎也不是赢家。马明哲说,如果这次股东大会通过,一定会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将以股东的根本利益为首要考虑。中国平安是否真的把股东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如果考虑到了股东的利益,中国平安的股价就不可能被股东通过"以脚投票"的方式"腰斩",市场也不可能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有如此多的诟病和过激反应。
现在,尽管市场不欢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但中国平安并未因此而停下任何脚步。而且,平安已取得了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的初步胜利,下一步将把再融资能否获得通过的皮球踢向管理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我们不是一概反对再融资,而是反对以圈钱为目的的再融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将会严格审查A股公司的融资方案"。
如果我们没有给上市公司再融资立法设规,比如股票上市几年后方可提出再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与再融资回报挂钩考虑等等,那么,管理层在审批中国平安再融资申请时,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遵循市场化原则,那么只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监管层就没有什么理由否决;如果要考虑市场承受力,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那么管理层将依据什么?
市场不是赢家,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监管层似乎同样也不是赢家。那么,谁是赢家?看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平安前十大股东的排名和占比,我们就知道,赢家可能甚至只能是第一大股东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因为,他们分别持有中国平安24.19%和23.99%的股份。当中国平安用中国老百姓的钱把自己做大后,能尽情分享最大收益的当然除了汇丰还是汇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平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