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志和)
唐朝着名词人和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但太熟悉的东西有时会错失真滋味。
宇宙的真相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或耶稣基督有所洞见,其实中国也有一套固有的修练法门。只是现代的人已经忘了这些老祖先的智慧,也不觉得这些智慧有什麽重要了!但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珍宝,仍然静静地闪耀着光华,永世不会蒙尘。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後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依照《续仙传》,以及《太平广记》的记载,张志和後来是在颜真卿几位友人的面前悠悠然飞升而去(一说是乘鹤而去),和《旧约》中记载的以利亚飞升而去,是相同的情况。有兴趣了解的人可以找这两本书来和《旧约》对照看看。
说回《渔父》词。张志和的词多描写隐逸生活,写景明丽生动丶质朴丶清新丶淡泊而又寄意高远,以极其自然的手法把诗与画的美融为一体,使人读後只感到自然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真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短短的几个字,但色彩与影像跃然眼前:山丶水丶白鹭,桃花丶青箬笠丶绿蓑衣;飞翔的白鹭丶流动的水丶游动的鱼还有斜风丶细雨......最後结束在「不须归」,如此的脱尘弗羁。
除诗词外,他对书画丶音乐也无一不精。唐代朱景玄编撰《唐朝名画录》时,把他的画定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画旨》的说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见「逸品」比「神品」还高,是至高无上的极品了。但董其昌认为「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把「逸品」画家定为只有张志和一个人。
张志和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曾经梦见一棵松树长在自己腹部。张志和十六岁时游大学,向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任命为待诏翰林,并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又赐名「志和」。但他志不在仕途,之後就藉口亲丧回到老家,从此不再入朝。
因为张志和经常一扁舟一钓竿,超绝尘世,所以自称为「烟波钓徒」。後世称其「兴趣高远,人不能及」。《全唐诗》中所存五首《渔父》词,描写的都是他的隐居生活。
张志和隐居修炼的情况在《续仙传》中有零星的披露。《续仙传》里说张志和是一个「守真养气」的人,可以「饮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他经常「沿溪垂钓」,但却「每不投饵」,因其「志不在鱼也」。
那张志和坐在溪边干甚麽呢?溪流在他面前可能就像一面镜子,他从那里面看到世间万物,看到超越世间的诸神并与之沟通交流,再一直看到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及其构成万物的运动方式。
他长期「阅读」这面镜子,而镜中景像则随着他修炼层次的提高而一层层地深化。他将自己的修炼心得记录下来,辑为一书,取名《玄真子》,并且把「玄真子」作为自己的道号。该书原有十二卷,总共三万言,但在南宋时已残缺不全,剩下的残卷,被收入《道藏》的「太玄部」。後人称其「着作玄妙,为神仙中人」。
从现代残存的三卷书来看,《玄真子》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全唐诗》中所存张志和的《空洞歌》即是该书第一卷中的一小段。其中「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就非常值得玩味。
「看见」是读懂张志和的关键。因为他是在记录自己从另外时空中看到的现象和法理,如果读者甚麽也看不见,就不明白他在说甚麽。对於道家理论,特别是《道德经》有一定了解的人,如果不能「看见」,那可能也会感觉《道德经》不可捉摸。
说了这麽多,《宁为宇宙闲吟客》这篇小说讲什麽呢?和张志和有什麽关系呢?
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唐.杜荀鹤)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潘立刚是一个政坛金童,但命运却让他因为一颗流弹伤了左半脑。这个重大的创伤带给他难以解释的濒死经验,同时伤害了他的部份能力。为了复健,他远赴华盛顿DC,接受治疗。
另一位主要人物赵孟馨则是一个年轻的医师。她具有特殊读心能力。这项天赋曾经带给赵孟馨许多苦恼。
赵孟馨带着潘立刚走出脑海的迷雾森林。但是复原後的潘立刚性格与思考模式都产生变化,如同一个新的灵魂重新置入同一个身体里。
潘立刚如同诗人张志和一样,远离了原来的政治舞台。但潘立刚却有心插柳,缘着中国艺术与佛法,更深入国际政坛的核心。
在深入中国古老智慧的路途上,潘立刚与赵孟馨发现彼此前世今生累世的关系。掸去封尘後,二人发现宇宙的真相丶生命的真缔竟然是与张志和一样的方向......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小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