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日本人如何"解放",其"集团性"这个根本不改。不论如何痛恨压抑自己自由欲望的的集团规则,他们仍然对集团的规则存在根深蒂固的依恋。我们看日本解放、自由的同时,更要观察其内心深处看不到的缰绳。
台场是东京的一块半岛,三面环海,街道宽阔、建筑新颖,对东京年轻人来说,这里如同解放区,是约会圣地。为什么呢?一个朋友说,这里是"近未来"。的确,日本人很喜欢在这块"近未来"的地方拍电影,国内看到的很多日剧,取景都在这里。
虽然这儿与新桥仅一水之隔,但却呈完全不同的气象。岛上有不少建筑来自名家之手,如照片上的富士电视台,设计者是曾经设计过东京都厅、日本国立室内体育馆的丹下健三。还有"bigsight(会展、餐饮中心)"、"日本科学未来馆"、"Tokyo joypolis(情侣等游乐场)"等各种设施。
"台场"一名源于江户末年,1853年,佩里将军携美国总统亲笔信,率美东印度舰队抵横滨附近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关。幕府大惊,下命严防。于是,这年,幕府在江户(东京旧称)城外品川匆匆建成六处炮台。现在称"台场"的这个地方,原来是第三炮台场,此后,日本人便把"炮"字省去,简称"台场"。
明治后,这座炮台被废,但80年代,东京又想起这块被遗忘的地方,想在这儿搞东京都第二中心,缓解城内拥挤。1995年,青岛幸男当选东京都知事,他觉得这个工程花费太大,便把这个工程拉下马。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台场却人气鼎盛,这是当年青岛知事始料不及的。
我曾是这座半岛的居民,住在"东京国际交流馆",天好时,从楼上西望,能看到瓦蓝天空背景衬托的富士山。这座交流馆,仿佛小联合国,有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研究员。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世界的语言。学生们常常举行派对,我在这里,总会受到朋友的邀请,或者朋友的朋友的邀请。而我,也常邀请朋友参加我的派对,或者邀请朋友的朋友参加。那时候,日子过得非常愉快。
这座半岛上有很多蛮好的餐馆、咖啡馆,对我这样一个不做饭的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不过。那个时候,多数时间要忍受普通学生平淡生活,在附近小店,吃份意大利面条,或在国际交流馆下面包店,买上两个面包,加一小桶牛奶。但是,来稿费时,我便找家好饭馆儿,大快朵颐。让我最不能忘的,是一家海鲜馆,他们料理龙虾的手段实在高明。厨师把活龙虾做成刺生,而外壳内腹制汤,鲜美无比。
"台场一丁目商店街"是一处模仿昭和30年代下城区氛围的商店群。走进这些店铺,能体验到50年前日本人的生活环境与氛围,看到老式的衣服、生活杂货,甚至可品尝到当年日本人吃向往的"洋食"是何种味道。
岛上有家叫"大江户温泉物语"的地方,偶尔,我会自己跑到这里,躲避一日尘嚣。朋友来访,我也把他们带至这里。温泉泡过之后,我们选几品菜肴,一壶清酒,便可海阔天空畅叙通宵。
夏夜,我有时沿着海岸,在海边散步。假如运气好,偶尔你可在台场看到免费演出,我曾在这里听过滨崎步的大型音乐会。她演出时,观众几乎把这座小岛挤至沉没。
尽管这里是热恋男女的天国,但日本年轻人在公众场合,少有亲密举止。其实日本女孩子着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而男孩子也非十分大胆、前卫。他们手牵手,已经算很大胆了。有时,我能看到他们无法掩饰的羞涩。这里,好几家影院通宵营业,周末,不少情侣白天在此流连整日,晚上则在电影院过上一晚。
对热恋男女来说,这种非日常的异国情调,很令人振奋。岛上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小店,销售全世界的奇物珍品。尽管多数店面不大,却布置得精致、考究,内部也显得层次分明。岛上还有一个叫"台场小香港"的地方,集中了20多家港式店铺,既有粤式早茶,也有四川陈嘛婆店。此外,还有好几家"中华物产店",店内总是熙熙攘攘。
有不少咖啡屋并非很贵,有的甚至很便宜。有的店,一杯只相当于人民币10块钱。暑假时,我会去喜欢的那家咖啡店读书,直至天明。
对了,去台场,一般来说,从新桥站乘无人驾驶电车"YURIKAMOME(日语"海鸥"意)"比较方便。电车从新桥站出发后,十几分钟后即可抵台场。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驻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