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华夏文明之源--造纸术(图)

 2008-10-11 17: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纸既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积累经验的载体,又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向前发展的工具。纸张、书写和文字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为几千年中人类所有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石。纸张的出现和造纸术的发明使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可能,帮助全球摆脱了蒙昧和蛮荒。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术最早的国家。在中国的商、周时代,象形文字已经发展成熟,但却缺乏记录的媒介。先民们就用乌龟的腹甲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来镌刻文字。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无意中掘得许多刻有文字的神秘骨殖。这些被称为"龙骨"的骨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流落到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手里。王懿荣经过考证,认为那些是商代的文字。这些甲骨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大多是占卜的纪录,所以又称为卜辞。甲骨来源有限,镌刻不易。但因古人崇敬上天,顺应天意,所以才把这些珍贵的材料全部用于记载占卜的结果。除了甲骨之外,青铜器上也有少量铭文。

春秋战国以后,古人开始使用新的记载文字的材料-简牍和缣帛。简牍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把竹木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经书和法律用的竹简有定制,一般长二尺四寸。写信的简一般长一尺。这就是古人把书信称为"尺牍"的来源。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当时,除使用简牍外,丝帛也开始用来作为书写的材料。缣帛是用蚕丝织成的,往往一部书就写在一卷缣帛上,所以当时以卷计书,一直沿用至今。

简犊和缣帛作为书写的材料,与甲骨、青铜器比较有明显的优点。简牍的制作材料竹子和木头来源广泛,加工也方便,可以用笔墨书写,写错了还可以用刀削去重写。缣帛柔软、光滑、轻薄,易于运笔、舒卷。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两座西汉墓葬中,先后出土竹简900多根和一幅书写12万多字的帛书与五幅精美的彩绘帛画。这说明,直到西汉,简牍和缣帛还是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尽管简牍和缣帛有其优点,但是它们也有不足之处。竹简不宜久藏,久藏则易开裂。一旦开裂,竹片散乱,很难按原来顺序重新装订成册。另外,简牍沉重,不便于翻阅和携带。战国时的名士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庄子?天下》记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一石是120斤,意为秦始皇一天要亲自批阅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这样多的简册,阅读,运输和存放都很困难。缣帛也同样有许多不便之处。它虽然比简牍轻,但价钱昂贵,不能普及。

中国最早的纸是何时出现的呢?史家们一直倾向于东汉蔡伦造纸说。《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蔡伦选用价格便宜的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经一系列工艺加工后就制成了质地轻薄、价廉耐用的纸。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的方法上奏给汉和帝,得到汉和帝赞赏,并把他的造纸方法推广。公元116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后人们于是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

然而,近几十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却对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片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至少是西元前49年以前的纸,比"蔡侯纸"早150年;1973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又发现了两片西汉麻纸,早于"蔡侯纸"将近200年;1975年,在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叠古纸残片,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被命名为"灞桥纸";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又发现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这些考古新发现证明,西汉时期古人就发明了纸,从而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发明又向前推进了整整两个世纪。

纸的历史沿革,可从其字源中窥见一斑。《说文解字》中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绢有关。华夏先祖很早就会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他们把蚕茧在水中捣碎,在竹席上摊开干制后制成了一种称为"赫蹄"的丝绵。它与缣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由经纬线构成,而由丝絮粘连在一起而成。应劭在《风俗通》中说: "赫蹄,薄小纸也"。赫蹄在西汉时期的皇宫中已经使用。据班固《汉书?外戚传》中记载,西元前12年,汉武帝临幸的一个宫女生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的嫉恨,想逼她自杀。于是赐予毒药,并用赫蹄书曰:"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赫蹄的制作方法可能给了古人很大启发。先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而蔡伦则是集前人经验之大成,找到了价廉物美的造纸方法,为造纸法和纸张使用的普及铺平了道路。他作为中国造纸业的始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

西元2世纪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以后,纸的应用基本上取代了缣帛。造纸技术发展也很迅速。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利用了桑皮、藤皮、稻麦秸杆,进而发展到了竹子作原料。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以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大大提高了工效。在加工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春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东晋用稻杆、麦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植树,用植树皮造纸,叫"格皮纸"。

在唐、宋之际,竹纸突飞猛进,到了南宋则成为主流。这时期产纸区域已遍及全国各地,纸的原料则因地而异。这个时期的名贵纸中,有唐代的硬黄纸,五代的澄心堂纸、宋代的黄白蜡笺和金粟山藏经纸等,还有暗纹纸、水纹纸及各种艺术加工纸,都有传世品。纸的颜色也五颜六色。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黄色;南北朝时更有青、赤、绿等各种颜色的纸,十分美观。

西元10世纪以后,造纸术登峰造极,广泛采用楮皮、桑皮、竹子等为原料造纸,并能生产10-15米长的巨幅纸,有名贵的金栗笺、罗纹纸和宣纸等。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佳用纸。它始产于唐代,原料是青檀皮。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适合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法。除了书写、绘画用的纸外,还有装饰用的壁纸、剪纸等,也很美观,行销于国内外。有关造纸的书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着的《蜀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等。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篇》,对中国古代造竹纸及皮纸的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文图并茂,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最详细的记载。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魏晋时首先传到朝鲜,西元610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西元8世纪中叶传到了阿拉伯,后又传至西班牙。18世纪后,造纸技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传遍了全世界。现世纸张虽在种类,品质和质地上有诸多改良,但造纸的核心技术在中国成型后,几乎没有大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来源:新三才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