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聪慧的仡佬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据《后汉书》等有关史籍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其先民僚人,已经在贵州一带活动。
当今,除大部分散居在贵州境内外,少数分散在广西、云南等地。
仡佬族人绝大多数兼通汉语,通用汉文。自古以来,他们以勤劳著称,更是特别爱惜耕牛,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牛节」。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称为牛节,又称「开秧节」。这一天,凡有耕牛的农户,都要对自己的耕牛进行一次特别的护理:用清水将牛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用扫帚把牛栏内的灰尘、垃圾清除去掉,再将牛栏屋用烟熏一阵,以驱蚊虱。
除用最好的草料喂牛以外,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 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并且把牛牵到水边,让牠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使牠高兴,然后取下 粑,加上鸡蛋汤给牛吃掉,说是替牛祝寿。
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也要打一盆水放在自家门口,让牛照影子、吃 粑。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其意表示让牛休息一天,消除春耕大忙季节的过度疲劳。
没有耕牛的农户,也一样要过过牛节,并主动帮助借耕牛给自己使用的人家,以表示自己对耕牛的疼爱。
牛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仡佬先民以锄挖地耕种,十分艰辛。有个叫罗英的姑娘,在白银山上用动听的歌声,解救了一头蹄子夹在石缝中的野牛,并把牠带回家中,割嫩草给牠吃,唱山歌给牠听,并教牠耕田犁地。
野牛好像也通人性,为了感恩,牠驯服地为仡佬人耕地,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
于是,耕牛得到人们的敬重。后来罗英被仡佬族人尊为祖神,她救牛的农历四月初八那天定为仡佬族人的牛节,一直沿袭至今。
仡佬族人还编了《耕牛歌》,广为传播,歌词唱道:
四月初八是牛节,为人莫要骂耕牛;
若是耕田没牛使,家家只好用锄头。
耕牛是个农家宝,耕地拉车跑前头;
人人爱牛勤护理,喜盼年年获丰收。
此歌谣,表达了仡佬人爱牛如命、视牛为衣食父母的心情。牛节当晚,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备有丰盛的酒肉,杀宰鸡鸭,在牛栏门口敬供牛神,以保平安。
吃晚饭时,长者在桌前反复叮嘱一家大小,一定要爱惜耕牛,也要像耕牛一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仡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