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仪容,让头面整齐美观,人人都需要。仪容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发型了,头发长了就要理发,但是古早时期的乡下地方,没有理发店,理个发就要长途跋涉走到城里去,这一趟路可是要翻山越岭,光着脚走过凹凸不平和布满大小石头的羊肠小径,既费时又费工。
于是挑着担子来回乡里间的剃头师傅应运而生了。当时剃头师傅并不多,因此都是跟村落里的人讲好,将整个村庄的理发生意包下,这种情形就叫着"包庄"。
被剃头师傅包下来的村庄,剃头师傅一个月会固定到村子里来两次。一次帮村民理发、一次修面。不论大人或小孩,理发、修面的价钱都一样,但是不必每次付钱,一年结算一次即可。每个人一年付十五台斤稻谷给剃头师傅当工钱,到了年底稻榖收成时,剃头师傅就会一家家去收稻谷,然后一担担地挑回自己家去。
剃头师傅的剃头担上工具有脸盆、剪刀、剃刀、肥皂、毛巾、梳子、磨刀的长皮带等,还外带一张凳子。他一家一家地去理发,每理一个头,大约需时二十分钟,到城里去理发可要花上五十分钟,价钱当然就更贵了。
剃头师傅在为人理发时,若正好到了吃饭时间,就与那家人家一起吃,若天黑了,必须要收工,就与那家人同住,吃和住完全免费。不过剃头师傅很聪明,对村庄的情形也很了解,吃和住都会挑选家境最好的大户人家当时,在大山背村,刘兴钦家的房子最大,又有果园、茶园和矿坑,家境算是最好的,剃头师傅每到村庄里来,几乎都在他家吃、住。
不过刘兴钦最讨厌理发,每次一见到剃头师傅来了,就会躲起来,所以轮到他理发时,只好出动全家人一起去找,好不容意将他找出来抓回家中,坐上剃头师傅的小凳子时,当然也不会乖乖就范,他老早就在头发里放了一把沙子,待剃头师傅一刀剃下去,便经常把剃刀都给弄坏了,所以师傅很讨厌他,却又拿他没办法。
小时候最怕剃头的刘兴钦,长大了反而很怀念当年的剃头担子,他写下了这首永难忘怀的打油诗:师傅定期来剃头,理得简直像芋头。不认自己技术差,还嫌我是癞痢头。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包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