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
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后,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礼部和翰林院官员只得赞同。
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各种用品,钦天监开始测算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朱祁镇」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
此时,钱府所有人员早已等在大门口了,他们接受礼品后,将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并设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队回紫禁城后,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
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到了行纳吉、纳征礼的时候,皇宫中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派天使持节带着礼物和有关文件,前往钱尚书家。
皇帝的封赏,不仅钱小姐和钱尚书及其全家人有,甚至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经过纳吉和纳征,这门亲事最终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个三长两短,皇后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里。在民间,婚期一到婚礼照样举行。新娘子与未婚小姑子,或与一只大公鸡拜天地;之后,要么独守空房,要么与一个木制假人共寝。
前边五礼后,重头戏是亲迎。寻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于地位至尊,于是改成派一个有儿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亲。
皇宫中早已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仪仗队、鼓乐队在迎亲队伍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钱府。钱尚书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
钱小姐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跪受金册、金宝,吉时到后,一行人吹吹打打回到紫禁城,皇后被送到坤宁宫去拜天地,行大礼。皇帝大婚正式完成。
到了清代,坤宁宫不再是皇后寝宫,只在东暖阁入洞房。大婚礼仪与明代大同小异。
《清史稿》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光绪皇帝载湉大婚的程序为:【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赐宴。】
在这些仪式中,最为隆重的是“册立礼”和“奉迎礼”。
清代册立皇后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穿上节庆盛服,张灯结彩。宫中御道上都要铺设红毯,门神、对联焕然一新;午门内各宫门、殿门都要红灯高挂;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都要悬挂双喜字彩绸。
册立礼前一天,皇帝派遣官员分别祭告天、地、宗庙。
到了册立礼当天,太和殿内设节案、册案、宝案,殿外陈设皇帝法驾卤薄。皇帝先赴慈宁宫向太后行礼,再到太和殿阅视册、宝,然后升座。正、副使持节带着迎亲队伍前往皇后府邸。这也与明朝时的仪式基本相同。
- 关键字搜索:
- 古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