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心园
前言:《诗经》是古代文人必读之书,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美的词汇出自于《诗经》。笔者在这一系列的《诗经》赏析文章中,除了给《诗经》加注释和赏读之外,也介绍古人是如何将《诗经》的词汇运用于诗词及文章的创作。或许熟悉《诗经》的读者看到个别词汇的注解上与历代的注释略有不同,请您把它当成笔者的一家之言作参考(包括对《诗经》的赏析)。另外,笔者认为,《诗经》除了词汇的内涵丰富之外,读出来也很优美,又便于记忆,因此就不全文翻译成白话了;翻译的白话诗无法很准确的表达原诗的内涵,而且也不利于读者背诵原文及运用《诗经》中的词汇写古典诗词或文章。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都是周朝时期的配乐诗歌,有来自民间,也有选自朝廷,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朝廷设有采诗官,还有太师教国子诗文,大司乐教乐曲。周朝历代传下来的诗歌本来是很多的,不止三百首,只是后来经人整理编辑成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是谁编辑的《诗经》呢?历代都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以《论语》及《史记》的记载相对照最为准确。《论语.子罕》孔子自述云:"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也就是说,孔子不仅编辑删减了三千多首歌词成《诗经》,而且还纠正了配乐,以求其符合雅正之声。所以,《诗经》的编辑是孔子。
自汉朝以来,历代通行至今的《诗经》版本又称为《毛诗》(《毛诗诂训传》,亦称《毛传》),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苌训释《诗经》之作;东汉末年郑玄作《毛诗传笺》。至唐朝时,唐太宗钦命经学大师孔颖达等学者定《五经正义》,于《诗》取毛传与郑笺,曰《毛诗正义》,乃更为后世所宗尚。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1.关关雎(音居)鸠:"关关"是象声词,水鸟的叫声。雎鸠(关雎):鸟名,俗称鱼鹰。上体暗褐,下体白色。趾具锐爪,善于捕鱼。
2.洲:指水中的陆地。《说文》中作"州",后人加水旁以别州县之字。
3.窈窕(yǎo tiǎo)淑女:"窈窕"大意是心地纯洁外表美丽,多用于形容女子。古诗文中常用词,后面将着重介绍其内涵及用法。淑,本意是指水很清澈。由于"淑"可为"俶"的假借字,因此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善良"。"淑女"这个词单独用,也可指善良美好的女子。
4.好逑:好的配偶。"逑"通"讎(音求)",讎的本义为配偶。此处应注意不可把"逑"理解成"追求"。
5. 参差:本诗的意思是长短不一,也可理解为东一片西一片。
6. 荇(音兴)菜:多年生草本,多长于淡水湖泊或池沼中。茎细长,叶对生,椭圆形,表面绿色,背面紫色,漂浮水上,根生水底。夏季开花,黄色。嫩叶可食。叶及根皆可入药,有解热利尿之功。亦可作饲料或绿肥。
7. 左右流之:左右,(小河或小溪的)两边。"流"是动词,意思是顺着水流的方向采(荇菜的嫩叶)。
8. 寤寐(音悟昧):寤,醒。寐,睡。
9.思服:两字都是动词,同义,意思是"思念"。"服"在古汉语中有"念"或"思"的意思。
10.悠哉:形容思念之深。悠,忧思之意;哉是感叹词。须注意,"悠哉"这个词到了近代词意才改变成"悠闲或无所事事的样子"。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是取《诗经》中的意思,表达对亲人或友人的深深思念;或表示悠然之意。
11.琴瑟友之:古琴有五弦或七弦;古瑟按《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泰帝(伏羲氏)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尔雅》中记载为‘黄帝'而非‘泰帝')"友,相敬如宾之意;《广雅.释诂》:"友,亲也。"古代以琴瑟之音为雅乐正声,在先秦以前是文人必备之物。《礼记.曲礼下》:"君无故,玉不去身;(卿)大夫无故不彻县(悬),士无故不彻(撤)琴瑟。"此句的详细讲解请见赏析部份。
12.芼(音帽):用手指或指尖采摘。
赏析:《毛诗.大序》云:"风,风也,教(教化)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简而言之,用这种风气或好的风俗来教化天下的百姓。各位读者仔细看了以下的赏析后会发现,<关雎>这首诗把中国古代做人的标准写在里面了。因此,<关雎>的乐曲是周朝宫廷中一些大型典礼必奏的曲子;《论语.泰伯》云:"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乱"指乐章的尾声),洋洋乎!盈耳哉。'"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作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为什么要以<关雎>作为篇首名呢?关雎这种水鸟有什么特性呢?据《淮南子.泰族训》介绍:"<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关雎这种水鸟不乱偶而居;而且它们有捕鱼的本事,很勤劳。用之以教化人,就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及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必须勤劳,特别是男子,要有一技之长以维持这个家。另据笔者了解,关雎(鱼鹰)选择了主人(渔民)后,也很专一,不会随便背弃主人。用之以教化人,臣(包括后妃)事君王以专一(忠的内涵之一);研究学问、技艺也要专一,"术业有专攻";等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开篇以贞鸟雎鸠"关关"的叫声起兴,现代人可能会联想起男女之间的爱情。"窈窕淑女"可以理解为:勤劳、纯洁、善良、端庄、美丽的女子。为什么加了一个"勤劳"呢?因为我们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在采荇菜。她是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好逑);这里告诉了男子的一个择偶标准,你要找的是"窈窕淑女"。可是,你又凭什么能让窈窕淑女做你的妻子呢?你必须是君子!在中国古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大意:君子如果背离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行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行事。)"因此,这里又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必须讲道德,做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有这样,你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才有可能会得到。
反之亦然,作为一名女子,你的择偶标准是君子,可是你凭什么能配上一位君子呢?你认为你在勤劳、纯洁、善良、端庄、美丽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吗?我们先撇开美丽不谈,因为不同的男士对美丽的看法或标准不同,有的人喜欢浓艳,有的人喜欢淡雅,更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说,你至少要达到前四项,才能配上一位君子。所以,这里也给女子提出了一个做人的标准,你要往那几方面去努力。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头两句说的是这位"窈窕淑女"沿着水流的方向,在小河的两边采摘荇菜;这里先突出了"勤劳"。然后说,这位"窈窕淑女",我日夜都在想着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几句進一步说明思念之深,到了无法入睡的成度;这样写是有目地的。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几句的着重点是理解"琴瑟友之"; 《左传.昭公》云:"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取悦)心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通晓弹奏琴瑟,是为了使自己更合乎法度和礼节,而不是为了用琴瑟之音去取悦他人或自己,而且古人还把"琴瑟"理解为比喻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美。唐.鲍溶《古意》:"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肃肃羔雁(婚聘的礼物)礼,泠泠琴瑟篇。"宋.苏轼《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
因此,"琴瑟友之"的大意是"用合乎礼仪的方式把她娶过门并与她相待如宾"。那么,什么是合乎礼仪的方式呢?也就是,如果一位君子倾慕一位女子,应该把事情据实禀告父母,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然后正式将她娶过门。《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汉.班固《白虎通.嫁娶》:"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泆也(为了远离可耻之事及防止淫乱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古代圣王(如尧、舜、禹等)治国时期,一个男子私自约会一个女子谈情说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被人知道,"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当然,能被称为君子的古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几段诗句也告诉了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一个未婚的男子倾慕一个未婚的女子,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不管这个思念有多深,哪怕到了"辗转反侧"的成度,都必须遵守礼仪和法度,而不能做出"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等败坏风俗的事情。
《诗经》中有一首题为<静女>的诗,说的是青年男女私下幽会的事情。现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毛诗.大序》却说:"<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众人)无德。"这句话的大意是:"<静女>这首诗旨在讽刺时弊,因为卫国的君王无道,所以当时的卫国人也不讲道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诗经》中的诗,时代感很强。在周文王及周武王时代,因为君王圣明有道,所以天下百姓也尊尚道德;也因此才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在那种年代,如果一对青年男女去私下幽会,将会被全社会的人看不起,这种人也很难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式微,各诸侯国拥兵自重,有的诸侯国王道德败坏,王室出现邪淫乱伦之事,社会风气也随之败坏。用一句俗话形容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诗经》中的诗有的是反映了社会道德败坏后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
朱熹《诗集解》援引西汉经学大师匡衡曰:"妃匹(婚配)之际,生民(繁衍)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万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大上者民之父母(国君),后夫人(天下百姓)之行(行为、品行),不侔乎(顺应)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通"仪";法度、标准)。自上世(远古时代)以来,(至)三代(夏商周)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由此亦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正统的婚嫁礼仪。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几句的着重点是理解"钟鼓乐(音勒)之";现代中国大陆学术界中主流的说法是:这首诗的原作者是贵族青年,因为当时只有朝廷或王公贵族之家才配有钟鼓之类的乐器。因此,他们把"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分别翻译成:"弹奏琴瑟与她相亲相爱(或约会)"、"敲钟打鼓把她娶过来(或让她高兴)"。
其实这是误解了《诗经》的内涵,而且连古人的序言及注释都没看懂。古人发明琴瑟及钟鼓这些乐器,可不是为了取悦女子。如果整个社会普遍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就是男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弹奏琴瑟去跟女子约会,那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已经败坏了,这个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也因此灭在幽王的手里。
在周朝,确实是只有朝廷、王公贵族、卿大夫之家才能悬挂钟鼓之类的乐器。"钟鼓乐之"的大意是说:新婚后的男子要争取到朝廷或王室当乐师或为官,用为官所得的俸禄来维持这个家,让她(窈窕淑女)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再引申说明即男主外(在朝为官),女主内(勤俭持家)。
这首诗还有一个很特殊地方,也就是"荇菜"这种水生植物。古代有那么多可用于食用的野菜,为什么偏偏在《诗经》的开篇,窈窕淑女要选择采摘"荇菜"呢?笔者查看相关资料发现,荇菜这种植物是水环境的标志,它只能在清水中生长,在被污染的水中,无法生长,很快就会死去。
从这点也可看出,<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匠心独妙,他在告诉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作为安家的地方;甚至还可以引申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群作为自己的邻居。孔子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从以上的讲解,各位读者应该明白,《诗经》的开篇即告诉了古代的青年男女做人及择偶的标准,合乎礼节的婚嫁,夫妻如何相处,如何维持这个家庭,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等等。不管是对乡人、文人,还是对朝廷中的官员,王公贵族,后妃等都适用。所以,古代名家的序言及讲解中都一再强调,<关雎>乃是一首用道德教化国民的诗篇。
词汇运用:限于篇幅,笔者今天先介绍古人如何将"窈窕"这个词运用于古诗文中的创作。古人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取其内涵的一部分。如:
1、东汉.蔡邕《青衣赋》:"金生沙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此处的"窈窕"借指美女。
2、《乐府诗集.三妇艳》:"大妇缝罗裙,中妇料绣文。唯馀最小妇,窈窕舞昭君。"此处"窈窕"形容舞姿的美好。
3、南朝梁.周舍《答秘书丞张率诗之八》:"寤言安适,怀人在斯。九重(宫禁)窈窕,长安莫窥。"此处指深远及秘奥貌。这种用法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也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从远处看一位"窈窕淑女"的时候,会感觉她是那么的神秘而又遥不可及;从这方面引申出的一个意思和用法。
4、三国魏.曹植《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此处"窈窕"的意思是婀娜多姿。从原来的形容美女变为形容云雾的多姿多彩。唐.孟浩然《襄阳公宅饮》:"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亦同。
5、李白《游泰山之三》:"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这里用美貌女子的身体曲线来形容黄河弯弯曲曲从远处而来,很形象也很生动。因此"窈窕"一词也常被用来形容河流或山道的蜿蜒盘旋。
由以上举例,我们也可以学习和体会古人运词之妙。
结语:这一讲,我们一起体会了《诗经》开篇诗<关雎>的内涵。初步学习了如何运用诗的比兴的方式来讲述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古人的做人及择偶标准,什么是合乎礼节的婚嫁,夫妻如何相处,如何维持这个家庭等等;也学习了"窈窕"一词的运用方法。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