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我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读书,日诵千余言;及长,通晓诸子百家之说,尤善谈老子、庄子并兼好佛家经典,被人称为"圣童"。他看到百姓非常贫苦,很多人因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于是立志学医,扶危济急,救助百姓。他在太白山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在深山老林中了解到许多中草药的特性,积累了许多药方,撰写了《千金方》行传于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真人"。
后周宣帝、静帝请他出仕,后来隋文帝请他做国子博士,他都推辞不受。他常常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那时候我才能帮他救济世人。"到唐太宗即位,下诏延请孙思邈,太宗见他仙风道骨,容颜甚少,感叹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令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要授他爵位,他坚决推辞不受,只愿修身养道,济助苍生。唐高宗请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他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草药,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救助人不计其数。当时的名士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待师长的礼数来尊敬他。
卢照邻曾向他学习修身之道、天文、医术等,是当时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他向孙思邈请教:"名医治病,它的道理如何呢?"孙思邈回答说:"善于顺应天道规律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善于对人体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就是虹霓。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天人相通,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身体表面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状态,根本原因却在形体内。天地也是如此,星辰偏离轨道飞行,日月的运行出现错乱,寒暑异常,江河干涸,都是因为偏离天道的规律。良医治病,用药疏导,用针剂拯救;圣人济世,用道德调和,用政事辅助,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所以,人体可以调节,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灾。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指出良医:"要以济世救人为怀,不求功名利禄;行事果断,且用心要细;心智要圆活,行为要方正;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孙思邈把医德规范放在从医的首位,指出学医的动机要纯正,必须具备"人命至重"和"志存救济"的高尚医德。提出 "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他还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他本人也是以德修身,以身作则,他将常见的疾病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让人自己照方治疗,不取分文。
孙思邈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提出做人要以修身、养德为第一要旨。他的学生向他请教修身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孙思邈认为做人要恪守天道,修德积善。广积善德、心地善良,福泽自然长久,必然身心健康、长寿;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也不得长寿;如果违背天理行事,什么药也无济于事。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修德。
唐代魏征等人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他用口传授,就象亲眼所见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异。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侹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都象他说的一样应验了。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人伦的事情,孙思邈说:"五十年后,你的官职可达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你应当自律自重才是。"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他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预先知道了孙溥的事情。孙思邈通晓古今,一生好道修道,善于推算天文历法,很多事先知先觉,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神奇的事情。
唐太宗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他的修炼故事和善行一直流传至今。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遵循天理,坚守道德,都是人们应时时记取的。
- 关键字搜索:
- 仙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