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 661─702) 字伯玉,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登幽州台歌》是其传世名篇。
【字句浅释】
解题:这一首登临感怀诗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篇。短短小诗,深刻表现了作者因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与悲哀。幽州台:又名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市。古人:这里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后面的"来者"有类似意义。念:思念,想。悠悠:这里指遥远。怆然:伤悲的样子。涕:眼泪。
【全诗串讲】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
我没能亲见其人;
未来的贤明之君,
至今我也没有能看到他们。
想到这旷宇茫茫啊悠悠天地,
来的未来、去的已去。
唯我一人孤单而寂寞,
忍不住悲伤的眼泪直往下落!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任参谋。次年兵败,子昂请率万人作前驱击敌,武不准。稍后,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子昂降为军曹。诗人报国无门,便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是历来许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所以此诗能广泛的引起共鸣,经久传诵不衰。
此诗用《楚辞》的句法,前两句三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语气急促,表达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四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衬以虚字"之""而",转为舒缓流畅,表现诗人悲声长叹、涕泪横流的情形。从结构上看,前两句俯仰古今,第三句远眺旷宇,第四句引出了诗人饱满的情绪,把读者笼罩在诗人笔下的特殊气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动情移。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乱说"古诗也有不押韵的"并把此诗当作根据,弄了一个大笑话。殊不知此诗韵脚"者"、"下"属同一韵部 [(上声)二十一马 ],只是读音变迁,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了。
诗人回乡后,竟因地方官想敲诈他的钱财而诬陷他、将他入狱,最后死于狱中。这种草菅人命的事在中国的官场中似乎已成传统,至今不衰而且越演越烈:莫说你是大诗人,就是圣人他们也照样往你头上浇粪、肆意打杀,现在中国还正在大面积的制造着打杀好人的冤案哪!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唐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