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德国经济部长古腾贝格与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今年二月在柏林会晤
本周的德国《经济周刊》注意到,进驻中国的德国五千多家企业中,许多企业受到经济危机波及。尤其在产品业务方面本土化程度较低的德国企业,更留下了显著的"刹车痕迹"。
《经济周刊》在报道中写道:"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85%的企业感受到危机的后果,四分之一的企业受到强烈冲击。例如华南东莞的一家德国电缆厂家不得不把职工人数从一千人减至三百人,过去在华盈利为15%至20%,现在出现了赤字,据说今年将难以为继。
许多德国企业急剧减少在中国的开销。接受外国驻华商会和香港德信公司联合问询的企业中,60%已冻结向中国投资的计划。德国大陆轮胎公司准备推迟在安徽投资两亿五千万欧元的计划,许多企业解雇职工,重新商谈办公室租赁合同,大幅降低营销支出。德信公司总裁、中国市场的行家克拉赫特估计,过去几个月,这些企业平均降低了25%的费用。"
但仅靠收缩开支并不能保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长期立足"。《经济周刊》引用专家的话说,德国企业"必须重新制定在中国经营的战略":
"克拉赫特主张,母公司应该给予中国子公司尽可能多的决策余地。他说:'中国的情况变化很快,企业必须能灵活应对。 '专家们要求,德国公司尤其要使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应中国市场。欧亚咨询公司的顾问施特尔肯说:'许多德国机械在技术上属于世界一流,但价格太高',中国客户想要简单一些、价格低一些、但仍然可靠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最好在中国开发'。
上海西门子中心的设计草案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上海西门子中心的设计草案
一些企业已开始改变思路。如西门子公司在上海为使自己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适应中国市场,正在生产简单可靠的仪器。在中国开办了21个工厂的德国汽车配件厂家肯天公司也在使自己的科研地方化,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江苏省苏州正在为中国市场开发家用清洁剂。但是一些业务领域不能过分地方化。德信公司总裁克拉赫特认为,'在价格政策、人事政策、财务和监管等领域,与母公司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很有必要',而生产、研发和职工管理等工作则应该坚决从公司总部转移到中国。"
《经济周刊》也认为,母公司放松对敏感领域的控制会带来严重后果,北京一家德国广告公司就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
"2008年,公司的营业额和订单暴跌。德国总部派来的新经理到中国后发现租用的广告栏仍在使用。一条匿名的线索使他了解到惊人的内情:原来中国经理与女秘书秘密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把所有订单转到自己公司。而人员和出差费用却由德国公司承担,最终使得德国公司甚至无法支付帐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德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