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教师才是弱势群体(图)
最近浙大海归涂博士因为自己在"学术界"受到的挫折疑因抑郁缠身,跳楼身亡的消息沸沸扬扬。据现有的报道称,本科毕业于清华的他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浙大给他的职位是 "师资博士后" (原来这也算个职位),薪水是每月4000人民币,交完房租后,每个月到手的钱是2000多元。据说涂博士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辞去了在美国已经到手的教职,带着女儿一起归国,不料却是如此凄惨下场。
(2009年6月,复旦大学的毛泽东雕像。)
因为我也多少算个"海龟",也是在高校教书,此事发生后,便不断有亲朋好友向我投来关切的目光,嘘寒问短两句,我想言下之意不过是,"想开点,千万别跳啊。"原来,这年头,海归也变成弱势群体了!
我是一个并未享受海归待遇的海归教师。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认为比海归老师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每个月拿一两千块钱,在高校艰难求存的"土鳖教师"们,那些深陷"老体制"的年轻老师们,他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拿我自己为例,目前我任教的这座西部211工程高校近年来也招了不少海归,而且是我市唯一两个实行"双轨制"的高校之一。所谓双轨制,就是说被录取的海归博士可以享受年薪20-30万,而非海归的教师则停留在所谓的"老体制"的薪酬系统。
我进校的时候虽然也是"海归"(美国硕士,有美国和国内工作经验),但非常不幸的是并没有"博士"学位,于是被划进了"老体制"的范围。至于我的工资,从一开始就被层层神秘的烟雾所笼罩。
记得我去学校人事部签合同的时候,愕然发现合同上没有一个地方告诉我工资是多少(后来才知道,老体制的老师合同上都不会有薪水的)。人事部的老师司空见惯地说,"这没的说,你是老体制啊,那就按标准给呗,基本工资+岗位补贴"。
那是多少呢?现在我每个月到手的、税后的工资是1300元。没错吧?没错,就是这么少。这1300元包括800元的"基本工资"+500元的"岗位津贴"。这1300元/月,1万5600元/年的工资包含的工作量是每年上课300个学时,如果上不够,学校还要从里面扣钱。
基本工资似乎是没得商量,岗位津贴是怎么定的呢?据说是按照工作资历+职称,虽然我在海外国内都工作过,但海外的那部分因为不在"档案"里,所以不算。职称我就更没有了。所以顺利成章地,学校就给我定了个最低岗500元。
需要提的是,我的工资其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们学校很多初进校的年轻老师都拿着和我一样的工资。理科老师或许会好一些,有些项目啊赞助啊经费之类的其他收入,但也绝非容易的事。那文科老师怎么办呢?等着饿死吗?
我的父亲是成都市退休的中学教师,他的退休工资每个月也有3000多,外婆是退休小学教师,每个月工资也有3000多。根据成都市社保局的资料,成都市去年平均月工资是2058元,成都市的房价现在平均是6000元左右(当然7、8千,上万的楼盘也比比皆是)。我真的很想知道,拿着1300元/月工资的年轻教师,要怎么去生活呢?一个每天想方设法要去其他地方赚钱买房娶媳妇的大学老师,会把多大的精力花在教书育人(更不要说做学术)上呢?老师都在想着赚钱填荷包的学校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呢?
很多人会说,你代表的也许仅仅是一部分高校的老师,其他油光水滑、风生水起的高校教授们多了去了。是的,我恰好代表了最弱小的那一部分,然而我相信这一群体的绝对数量并不低,弱小并不代表不存在,并且正是因为弱小,才更需要关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