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2010-03-05 17:5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的跑来跑去,的确不能不佩服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却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然不同的特点,那么,这种鞋究竟叫什么呢?到底有多高呢?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

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 “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

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了。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此外,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

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可见,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

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

这种木底的丝鞋由于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来源:《图说故宫六百年》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