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是历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均建都于此。南诏国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建立了两座关隘。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大理采访时发现,正在扩建的公路,使唐代古城墙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也危在旦夕。
明明可以绕开,偏要穿墙而过,质疑声响成一片,古城墙已拆大半——这样的情形,令人震惊。五千年古国,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产,这是我们的福气。然而因为不知道珍惜,有许多祖宗遗产已经黯然湮灭,每想及已经只能在史籍墨迹间寻觅的遗址古迹,又是怎样的让人痛心和悲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我们是否该问,一个没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浅薄的,而一个有了历史文化传承而不知珍重的民族又是如何?
历史遗址、文物古迹,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它们的价值,不是靠物质发展就能替代的。让历史遗址、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保护和延续,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然而尤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年在一些地方,一面是真正的古迹在麻木不仁的漠视中轰然倒地化为废墟,一面却又是大兴土木在堆砌不伦不类的“人造古迹”。而更让人激愤的是,这种本末倒置的蠢举竟然还自诩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训已是太多太多,然而纵然是太多太多的教训也唤不醒麻木不仁的脑袋,悲剧依然在此起彼伏地上演。历史遗址、文物古迹,其美其壮是无法穷尽的,也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历史遗存的被抹去,是万劫不复的毁灭。正因如此,残存的才愈显珍贵。而当败家子的眼睛对已经不多的遗址古迹依然不屑一顾的时候,又还有多少祖宗遗产可以挥霍?又有哪只手来制止这种挥霍呢?
自然,在大理唐代古城墙的沦陷中,大理的百姓也曾一次次奔走呼吁,然而令人黯然的是,百姓一次次说“不”,都是人微言轻。这些年来,在相当一些地方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届官员对古建文物多珍爱之心,那么在此期间,当地的祖宗遗产就能得到较好保护。但如果班子换届,走马上任的新官对祖宗遗产不以为然,那么局面马上就会逆转。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因官而异”,那么对祖宗遗产的保护又怎能始终如一?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明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