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奴”?
在国内,“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引起了家长们的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孩子昂贵的生活教育成本是使父母沦为“孩奴”的最大原因。有些家长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成了孩子的取款机,所以许多父母身心力竭的不停努力工作,在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人就倒了下来。有人生动的形容:“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更有人在网上晒培养一个孩子的帐单,甚至有专家呼吁,要理性地要孩子。
而对我们移民来说,对于生活与培育孩子,我们最大的压力并不来自于经济,更多的是指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不得不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屈就于低收入工作。更多的妈妈,甚至是放弃了工作,担当起全部家务与照顾孩子生活的任务。
特别是一些曾在职场上叱吒风云的女强人,一些在舞台上接受鲜花与掌声的“人物”,现在却是家、灶台、学校三点一线,没有了成就感,没有了认同感,更多是无奈地嘲笑自己已是卖给了家庭为“奴”。
我们移民了,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是沦为“孩奴”吗?你是否甘当“孩奴”?
酸甜苦辣话“孩奴”
CINDY:移民身份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移民生活从行政总监沦为了“孩奴”、“家奴”。没什么好说的,最可气的是已经成“奴”了,可孩子并不领情,还时常真的将我当“老妈子”使唤,想起来就不知道自己来这是为了什么。
噜噜:
为什么总说是为了孩子呢,为什么总把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呢?孩子会有自己的生活,他说非让你移民了么?孩子只是一方面,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换个活法才来的呢?
苏珊: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全得自已干。到休息日两个孩子的各种培训班接送更是疲于奔命。老公也不易,一个在国内挣钱养国外的一家人。有时想想,“孩奴”这词还真是到位,我们现在不是个“奴”是什么?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这样分居,这样吃苦是为了什么?
李军: 生活就是这样,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我是一个70后“孩奴”(对这样的称谓我只是一笑而过),我甘愿当这样的“孩奴”。当我的女儿第一次叫我“爸爸”、迈出第一步、长出第一颗牙齿时,我所有的不快和烦恼都抛在脑后,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父亲。为了让女儿过得更快乐、更美好,我会加倍努力,再苦再累也是我的幸福。
WENDY:在国内生养孩子的经济压力是大些,可是在这儿,就算不去上班,每天的家务也让你不轻松。想想每天买菜、做饭、接送三点一线的生活,真的是闷得发霉。要说不是为了孩子,我早都回国了,在这受这个洋罪,说“孩奴”真不过分。
喜羊羊:我就是一个“孩奴”,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我就愿永远守护他。
凡夫: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在国内,家长有足够的财富,自然无须担忧养育孩子的费用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孩奴”。在加拿大,要是也有足够的钱,能够请得起保姆,当然也不会成为“孩奴”。
兰心:“孩奴”问题也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比起以前,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多了,为什么养育一个小孩都觉得累?以前,在国内,虽然穷,但读书、就医等很省钱。尤其是读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几乎不用花钱。一旦考上了大学,不但不用交一分钱的学费,每月还有一二十元助学金,毕业后,工作包分配。也没有择校现象和择校费。现在在加国虽然孩子读书也是不用花钱,可是咱中国人总想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的培训班。总还想让他上什么“长青藤”学校什么的。现在大家的期望值都太高了,不想成为“孩奴”也不行了。
伤心妈妈:“孩奴”我乐意当,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好。可是我的孩子跟我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一种隔阂,我跟他说什么,他就唱歌装着不听,有一次甚至说想杀了我。我不知道我这样地当“孩奴”有何意义?
JANE: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也许“孩奴”,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父母就是为了孩子而存在的。持这种心态者,女人为多,一方面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经过刻骨铭心的痛,感觉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孩子,你问她为什么活着,她会很茫然。所以即使为“奴”也是心甘情愿的。
JEFF:话虽这么说,我们在这儿为“孩奴”是自己的选择。早先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远离自己的父母。现在孩子大了,不想回去了,可是曾经给我们为“奴”的父母却一天天老了,需要我们的陪伴了,我们又当如何呢?
树静风不止:没有孩子,没有希望,也少了快乐。我感觉为孩子忙碌,很充实;看着他健康成长,很幸福。
老而不僵:一直喊着要做丁克家庭的我,因为遇到了一个爱我的男人,为了回报他的恩情或者爱情,我就生了个孩子。孩子出世时,我还没学会做妈妈:不愿意换尿布,讨厌他的哭声,甚至到了虐待的地步。
当孩子一天天开始回报我快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我快乐的源泉,是上天送我的最佳礼物,我怎么可以不爱他呢?我是那么快乐地做着“孩奴” 啊!我不知道能拿出什么来宣泄我对孩子的爱。
我后悔没为他多积攒点房子,多积攒点票子。自从有了孩子,我的人生态度大逆转,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基本收敛,我开始计较每一分钱的去向。
不娶则已:主要是家长的所有心思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抱着“必胜”的信念。不像从前,孩子太多了,没那么多精力管,也就无所谓。
盒子:我也觉得:出现“孩奴”现象,一是因为孩子只有一两个,他们个人就代表一代人!重任在肩,家长不想让自家孩子处于竞争劣势;二是做家长的价值观不明确。
wsyzf:我猜测有人弄出“孩奴”这个概念,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揭示自己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提醒人们关注今天的父母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我们真的是“孩奴”吗?
丹虹:不要以爱的名义迷失自己。女人为了孩子,生活重心强烈倾斜,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前面跑,母亲左肩是孩子的书包,右肩是自己的挎包,手上拿着的是孩子的水杯,嘴里喊着“慢点!慢点!”一路小跑紧跟在后面。
孩子好不容易长大一点,上了初中或者高中,在生活上已经不太需要母亲的照料时,母亲又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母亲更为之焦虑。焦虑之下,不免对孩子有一些过当的行为。比如说,担心孩子早恋啊,担心学习啊,不停地对孩子的未来做一些不良揣测,给孩子施加压力,唠叨复唠叨,一场母子之间甚至家庭之间因为爱而产生的口水大战就难以避免了。
更何况,我们是认为这边的教育制度好,为着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而来,可是我们自己却不能随着改变,我们仍然固定着国内传统教育模式不放,让孩子们从学校到家庭不断地要适应不同教育模式的转换,我们竟究是在文化冲突中迷失了自己,还是真的沦为了“孩奴”?
从爱的名义出发,走向黯淡的归途,从骄傲的天使沦为可悲的“孩奴”,这不应该是聪慧女人所应该得到的结局。
李伟: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它甚至能说明,在一个长久以来将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
养育后代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它的利弊,不应该只通过计算器上敲出的数字来评判。
亲子之爱、天伦之乐,不仅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
在“孩奴”这一词汇流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一种危险。我们担心,被过分强调的集体抱怨,会演化成无法控制的强大潮流,损害我们珍视的亲情传统,从而裹挟许多人的思考,并伤害我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孩奴”这个称呼,叫我们心存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们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如果面对抚育后代这样基本的选择,社会成员也被迫精打细算而犹豫不决,这说明这种艰难已经到了某种必须正视的程度。这种不安,也因这类流行词汇背后所揭示的价值观的脆弱而起--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
我们希望那些恐惧成为“孩奴”的人,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跟从一个符号,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我们希望对“孩奴”的恐惧早日平息,这既需要靠整个社会系统尽快地良性化发展,也需要已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态,体会生育和养育后代的美妙。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出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