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王先生,最近一年来,开车时偶尔会有一点点胸闷、背痛的感觉,他以为自己应该是工作太累了,且往往休息一下就没事,所以并不以为意。有一次从林口开车返回台北,在山路上,突然觉得胸口疼痛不已,还好车内刚好有顺路搭他便车的同事,立刻将他送到医院,照心电图发现心脏缺氧,有心肌梗塞的现象⋯⋯
心肌梗塞 常无前兆
卫生署双和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洪明佑指出,所谓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续痉挛等,导致冠状动脉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其实心肌梗塞常无任何前兆,胸闷说来就来,不太会胸闷1个月后才逐渐心肌梗塞;但有少数患者,会有近几天觉得胸闷、胸痛、呼吸喘、脖子僵硬、肩膀酸痛、下巴牙齿疼痛、甚至转移到背部疼痛等症状,其实源头只有一个,就是心脏造成的神经转移痛。
洪明佑表示,不论是背痛、脖子僵硬等症状都很常见,而容易被忽略,其实常见的症状不一定代表正常,如果有这些早期症状时就加以注意,经由超音波、运动心电图或核子医学心脏扫描等检查后,再以药物控制,则大多不会严重到心肌梗塞的程度。
心肌梗塞自救3招
洪明佑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能合并有冒冷汗(交感神经兴奋处于紧张状态下所造成)、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晕、恶心、呕吐、胸部压迫感、胸痛幅射到肩颈背、休息无法解除、全身虚弱无力、疲倦、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以上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出现时,有几个在送医前可以先自救的方式,不妨试一试。
1.喝点热开水。
2.做吞咽动作或咳嗽动作等。
3.开窗,呼吸新鲜空气,深呼吸。
这些自救方法所产生的胸压和震动,与心肺复苏术CPR的胸外心脏按摩效果类似,此时用力咳嗽可以赢得一些时间,是个不妨一试的自救方法,此外,按摩、摇晃等的作用不大。
12小时内务必送医
洪明佑指出,很多患者一感到胸闷、不舒服时,往往觉得忍一下就好了,却很容易忍出问题。每个人发生心肌梗塞的症状其实不见得一样,一旦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在胸痛开始的12个小时之内,一定要就医治疗,只要能在12小时内用心导管打通被阻塞的血管,通常就没有问题了,但12小时的治疗黄金期,常被很能忍的患者,一下子就浪费掉了。
就如前述的王先生,就医做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有心脏缺氧、心肌梗塞的现象时,医师用超音波检查发现血管已阻塞,在用超音波评估心脏功能之后,立刻用心导管治疗,发现有两条血管阻塞,立即直接打通阻塞的血管。
洪明佑表示,心肌梗塞有些并发症,如心脏中膈破洞、表面肌肉层破洞等,如果心导管治疗后未用超音波评估心脏功能,很可能造成患者的危险。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很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平均有50%在到院前已死亡,统计到院后仍有20~30%到院后死亡,如果能做详细的术前评估、判断是否有并发症等,对于手术后的治疗、照顾等都会比较完善。
心肌梗塞,可以预防
1.规律运动:
适当、规律的运动,对心血管阻塞的预防非常好。规律的运动是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至少要运动到微微流汗的程度才有效。至于什么样的运动最适合用来预防心肌梗塞?游泳、快走最好,其实只要喜欢、能持之以恒,什么样的运动都很适合;其中慢跑比较容易伤害膝盖,是比较不适合的运动。而若已有心脏疾病的人,务必随时带着药物预防。
2.饮食控制:
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少吃,蛋黄也不要吃太多,因为这些食物的胆固醇都比较高,容易造成血管阻塞,以白肉如鸡肉、鱼肉等是比较好的肉类来源。海参、蛋白属于零胆固醇的食物,是心肌梗塞患者不错的选择。而海鲜中,如常见的虾子、螃蟹等,胆固醇也比较高,少吃为妙。另外,多吃蔬菜水果,饮食均衡最重要。
3.轻松生活:
在生活上,平时压力不要太大,下班返家后就想些轻松的事,或出去走走、放松心情;如果要看电视,可选择轻松的娱乐节目,不要又看些义愤填膺的节目如政论性节目等,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压力。一旦怀疑可能有心脏疾病时,就最好不要泡温泉,因为过热的水会使心脏无法承受;如果真的很想泡温泉,则泡个5~10分钟即应离开,不可久待;平时在家泡澡,水温也不可过热,最好是泡温水就可以了。
哪些族群容易心肌梗塞?
洪明佑表示,冠状动脉阻塞或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心肌梗塞,虽然造成的疾病相同,但危险因子却不太一样。
容易因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梗塞的族群,包括高血压(超过140/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值大于126mg/dl)、高血脂(坏胆固醇LDL大于160mg/dl;好胆固醇HDL小于40mg/dl)等三高族群,还有男性、抽菸、肥胖(BMI值大于27)、有家族病史、停经后的女性等。年纪愈大,也愈容易罹患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它的主要危险因子是男性、抽菸、CRP(体内发炎性C型反应蛋白)等,高危险族群的年纪则介于40~70岁之间,和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梗塞的族群不太一样。
根据研究,日本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属于冠状动脉痉挛所造成者,约占30%,但美国的研究却只有2~3%,显示东西方人在造成心肌梗塞的成因上有些差异。由此可知,冠状动脉痉挛在东方人比较常见,台湾的情况也和日本差不多。
- 关键字搜索:
- 疑似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