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先引用一个名叫Jacques Lusseyran的法国盲眼作家兼文学教授的一段话(引用自德语译文):我深信,儿童总是知道的比说的还要多,多么大的差异啊在他们跟大人之间,我们大人知道的不会超过我们说的百分之一。
我几乎要说,一个盲眼人见到的比我们明眼人还要透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不总是跟小孩说,要听大人的话吗?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不都是采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指示的原则吗?或许,大人说的话是对的,学校设立的原则是正确的,但是,在大人的指示跟小孩的服从之间,却少了一段路,亦即,让小孩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在最后自己寻得所谓正确的认知。
于此我忍不住要把“儿童哲学”拿出来述说一下,会引起我想到谈“儿童哲学”的近因是,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在奥地利格拉滋市的卡尔法兰曾滋大学举行了一个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支持的国际会议,会议的名称叫“创造─思考─哲学”。18个国家的200多个与会代表在四天期间进行了24个专题报告及讨论,主要的重点就在于讨论有关“儿童哲学”的教育方法。
欧洲德语区的“儿童哲学”教育概念源自19世纪初一个叫诺尔(Herman Nohl)的德国学者,他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因为有独立自主个性的人比较能够发挥成就,因此也比较容易获得高阶层的地位,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小就开始接受哲学思考训练,只有在哲学思考的训练下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个性,只是,他把功利目的与“儿童哲学”教育相连结,却颇受后人的批评。
诺尔的“儿童哲学”教育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尼尔森(Leonard Nelson)继续发扬光大,尼尔森于1922年在一场演讲中呼吁在中小学加入哲学课程,他主张采用“苏格拉底方法”进行“儿童哲学”教育,亦即所谓的 “Maieutik”(希腊文)。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式是采取对话的方式,他与学生的对话被称为“接生的艺术”(Maieutik)。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本就存在于人天生的理性中,它必须被接生才能见到光线,因此,苏格拉底在跟学生对话时,总是先把学生的既有观点摧毁,让他进入一种不知所措的困窘状态,由此引发他学习及求知的意愿(这个第一阶段称“引发的艺术”(Elenktik),然后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他经由自我思考而产生正确的观点(这个第二阶段称“转向的艺术” (Protreptik),透过这两个阶段学生才能得到最后正确的认知。
根据苏格拉底的这个“接生的艺术”的方法,尼尔森认为,儿童学习哲学思考,主要是透过意志,而不是靠才智,换句话说,没有天才的人一样可以靠训练学成哲学。
尼尔森早死于1927年,在他之后直到今天,“儿童哲学”教育概念已经遍及世界各地,而当今德语区国家则以哲学教授马尔腾斯(Ekkehard Martens)所研制的“儿童哲学”教学法为主流,他所出版的许多书籍里,就是在把“苏格拉底方法”实际运用到中小学的哲学课程里,这种教学方法被称 “提问的艺术”(Erotematik)。
让我在这里翻译一小段奥地利格拉滋市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哲学”课之对话,主题是“动物”:
安娜:动物比人聪明多了。
哲学老师:你说的聪明是什么意思?
安娜:人摧毁整个世界,空气污染、原子试爆,还有很多。
迪特:有些人杀死动物,只因为他们要动物的皮毛。
安德丽亚:人也把动物拿来做实验。
碧姬:人只可以把生病的动物射死,但是不可以杀他们只是为了好玩。
米其:这不对,人也不可以这么简单地就把生病的动物跟年老的人杀死。
茉娜:我的祖母又老又生病,谁也没有权力杀死她,她有权活下去,跟动物一样。
仁内:可是动物不会思想。
全部的小孩七嘴八舌:它们当然会思想。
安娜:动物比人聪明,大象为了保护小象,把它们藏在队伍中间,人却拿小孩当人质。
碧姬:猫的脑袋虽然比较小,但是它们还是很聪明,它们会躲起来,如果它们做了坏事。
马库斯:可是我想知道到底动物会不会思想?
全部的小孩七嘴八舌:到底什么是思想?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小孩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