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桓玄與王献之书法 誰是“千载之英”(图)

 2010-10-04 16: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王献之书法艺术

据《世说新语·品藻第九》,酷爱书法而又当上了东晋权臣太傅的桓玄颇有目空一切之意,便于朝会之上问王桢之道:“我比你七叔献之如何?”群臣当然了解桓玄权势熏天、飞扬跋扈的气焰,便都为王桢之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谁知王桢之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亡叔是“一时之标”,而您是“千载之英”,顿时紧张的气氛化为一片笑声。

在朝会上桓玄要王桢之把他和王献之作一对比,无非就是想要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恭维而已。这对于一个控制了话语权的统治者来说确实易如反掌,随心所欲。但是,王桢之的回答却意味深长。他用“一时之标”和“千载之英”巧妙地堵住了桓玄的嘴巴,让他吃不了而不得不兜着走,并引得千载之后的人们深深地思考。

不言而喻,桓玄是期望得到高于王献之的评价的。但是,不知道他的这种想法,是基于自己的书法造诣呢,还是基于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知道,王献之的书法在东晋时期,可是独树一帜的,甚至在许多人看来,是和其父王羲之难分伯仲的。至于桓玄的书法,很可能也是不同寻常的,也许会和王献之“楂梨橘柚,各有其美”,但也会有另一种可能,即距王献之很远,不可与之同日而语。至于到底怎么样,我们后人已不很明白,因为桓玄没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这样唯有桓玄大人心里一清二楚。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桓玄是基于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已经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那自然是洛阳纸贵,还用着问王桢之吗?更何况还有权力保驾护航,制造舆论,故而取代“二王”成为书圣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历史的现实是,王献之确实成了“千载之英”,而桓玄则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桓玄的企图,并不是基于自己的书法水平,而是基于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原来桓玄是要用自己的权力绑架舆论,树立自己的名望!作为当权者,从权力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说不可以,但对于像思想认识、艺术评价这一类的“软问题”,权力的作用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权力遇到思想认识问题,犹如钢刀遇上了水,只能徒唤奈何。但是一些权力的迷信者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权力照样能制服思想和舆论,按他们的意志表态。不是吗?你看王桢之的回答有多乖,老老实实承认桓玄是“千载之英”。但是,请不要忘了,权力虽然有着强大的压倒性的支配力量,但毕竟也有着它的软肋,即时效性强。只要权力一旦脱离了支撑权力的那段时间,由权力架构的一切便会轰然倒塌。因此,权力再大的人,只要实际水平达不到,无论他在权力上如何挖空心思,弄到最后也不过还是“一时之标”,断不会成为“千载之英”。

桓玄作为一个篡朝谋位、死于非命的奸佞,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尽管我相信他的书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千年之后哪里还能找到一点踪影呢?再看看王献之的作品,被后世视为国宝,临摹者成千上万,看来,到底谁是“一时之标”,谁是 “千载之英”,那可真不是靠权力能够运作成功的呀!
 

来源:西安晚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