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11日,全国已收获秋粮作物8.27亿亩,完成应收面积的71.3%,中稻和一季稻已收面积超过70%,玉米完成收割的面积已经达到了80%以上,大豆的收成也已接近90%。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期在河北调研秋收秋播工作时亦称,今年秋粮已经收获六成,丰收已成定局。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价格却维持高位震荡,诸如早籼稻等期货品种还继续创下上市以来新高。
美国农业部(USDA)10月极度利好农产品的报告成了以上悖论形成的关键。似乎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仅因为USDA对玉米等谷物产量和库存预期的大幅下调,全球农产品供应就骤然收紧。黑龙江大豆协会副会长王小语表示,市场资金围绕报告预期进行的炒作更像是一种“布局”,美国对农产品的价格调控往往是由USDA作为权威机构吹响号角,用预期的变化给市场以指引,由此带动一股资金主力影响农产品价格。
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美国农产品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产业链条,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期货市场被有机地穿插起来,长久已形成了健全的价格调节体系。作为期货市场的发源地,美国早在1848年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该交易所的主打品种就是包括玉米、大豆、豆油、豆粕、小麦等在内的农产品。美国农户的种植和销售一直对期货市场有着较深的依赖,同时还有大量的基金和其他投机势力提供市场流动性,这都是机构报告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必要条件。
在今年8月初举行的中美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交流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农场主就表示,由于粮食存储空间的不足,农场选择借助期货市场进行对冲风险。该农场主的农场粮食存储能力在57万蒲式耳,这只是农场粮食产量的一半。在收获季节,有一半的粮食需要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如该农场50%~60%的玉米利用OTC方式进行套保操作,美国农民对期货市场的利用程度可见一斑。
相比而言,中国仍缺乏一个现代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首先,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具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功能单一。此外,虽然我国也已上市了多个农产品期货,但农民对期货市场的利用却远达不到发达经济体的标准,期货市场中的资金往往以与农业毫不相关的投机力量为主。国内农产品价格调节的方式也很单一,一般采取农产品收储和抛储来调节市场价格,尚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指导市场走向的权威报告发布机构,很多资金的运作还需看海外机构的“脸色”。
“所以我国像大豆之类的农产品价格受外盘影响,都不是农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王小语表示。
在USDA10月作物供需报告出台后,不少业内人士也对极端变化的预期数据表示质疑,但从市场运行的情况看,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基本跟随美盘上涨,犹似一场远程遥控。从10月8日上述报告公布至今,中国期货市场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涨幅都在4%以上,个别品种如早籼稻期货的上涨更是高达7%。国内现货价格也受到外盘的冲击,黑龙江大豆协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以来,当地大豆现货价格每斤平均上涨了0.1元,即每吨涨200元。
王小语称,国内农产品价格在丰收时节上涨,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国外机构利用其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向中国输出通胀,只有我国完善了自身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特别是完善农产品的供销体系,才能从本质上应对这场“经济战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国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