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者和悲观者都喜欢把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与今天的中国进行比较。乐观者表示,这一对比为中国提供了一条通向现代高科技经济未来的坦途。而悲观者则提到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资产泡沫、以及随后的崩盘和再往后的“失去的十年”。
近日,MF Global的尼古拉斯•史密斯(Nicholas Smith)发表的一份报告站在了悲观者这边。报告题目具有煽动性,叫作《咆哮的血汗工厂》。他告诫我们,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状况远远好于现在的中国,主要原因在于一点:教育。
中国大学每年培养出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这一数字令西方世界的政策制定者触目惊心,但史密斯并不关注数量,而是关注这些毕业生的素质。以工程师为例:
中国教育系统培养出的接受过合格培训的工程师数量太少。麦肯锡(McKinsey)在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对中国即将出现的人才短缺进行了调查。该公司采访了在低工资国家负责招聘的83名人力资源专家,而后得出结论: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应聘者够格在跨国公司工作。难怪在华外企会抱怨人才短缺。
对于那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新近毕业的大学生,薪资水平甚至不及技能不高的农民工,此外还有100多万毕业生仍未找到工作。这表明,教育系统令人遗憾地辜负了为教育子女辛苦攒钱的家长的期望,也辜负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期望。
史密斯表示,凭借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教育改革,日本为本国高科技行业奠定了基础——那些改革帮助提高了入学率和识字率。相比之下,中国今天仍受到文革遗留问题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还体现在大学的领导与辅导质量方面。中国政府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中国六所顶尖大学的6000名科学家中,有三分之一承认有过剽窃或直接伪造研究数据行为。
正如江学勤在《中国式崛起之路》(China Power)中写到的那样:
只要共产党还把控大学,它们就会继续沦为政治官僚机构。在那里,教授们更关心的是为某些官僚的议程服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欺诈“不是什么问题”。
那么这一切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史密斯表示,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道路,它也不可能一直维持出口驱动型的经济。薪资肯定会上涨,增长也肯定会放缓。他报告的摘要展示出一幅令人沮丧的画面:
(中国的)增长是以牺牲薪资为代价的,不满情绪在一些有失妥当的骚乱中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骚乱令日本企业对投资感到担心。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中国的货币政策就与美国的货币政策紧紧拴在一起,这已然导致令人不安的资产泡沫,让人不由得想起当时日本是如何被挫败的。
未来两三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会放缓,这会打击中国民众的预期,同时对国内稳定及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构成严重风险。在中国投资将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译者/梁艳裳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教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