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伦敦电影节上映贾樟柯的纪录影片《海上传奇》。
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纪录影片《海上传奇》在第54届伦敦电影节上展映。BBC英伦网通过越洋电话对贾樟柯进行了采访。
贾樟柯认为,伦敦对他电影的推动“很重要”。他在表示对在伦敦电影节上展映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有信心后,说每一位讲述者都很打动他,“韩寒很幽默”。
贾樟柯说,他的这部七月份在中国首映的讲述大上海近百年故事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能在中国国内进入商业院线“很少见”。
“老是时间不对付!”贾樟柯在说到自己又一次爽约伦敦电影节后,对预购他所有电影的伦敦电影节“充满感激”。
纪录电影
花费近两年时间、采访上海、香港、台湾八十多位历史亲历者,《海上传奇》收录了包括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味精大王”后人张逸云、博客作家韩寒等等18位嘉宾演员,年龄跨度更是从九十高龄到80后。贾樟柯说,《海上传奇》这部影片是“95%的真实、和5%的虚构”。
“这部影片绝不是服务上海世博会!”贾樟柯诙谐、但毫不回避这部纪录1927年后上海的影片,由于涉及1949年和文革时期等重大历史节点而引发的热议。他用“艰难”、“被动”总结,说这部影片“就是要回顾这段时期国人的遭遇和命运”。
贾樟柯笑着说,世博期间上映让观众感觉“比较出乎意料”。
这位十年间被伦敦电影节重视的中国导演说,《海上传奇》在中国上映,“首先要打破对(在电影院看)纪录片的陌生感”,“主要还是年轻观众”。
当事人从个人角度口述历史,贾樟柯尝试通过“细节”让历史更能触动。他举例在大银幕中当事人直接讲述的表情,以及影片中怕冲散,被奶奶一条绳子拴住上船逃往台湾的一段场景,“立刻让(战乱时的)离散清晰起来”。他表示,当中国人逐渐重新审视历史时,当事人的讲述“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美感”。
贾樟柯满意地说,负责电影音乐的台湾曲作者林强,通过“不体现浮华”、运用“上海造”的《梁祝》旋律更强地渲染了影片主题,“有情怀的感觉”。
上海、海上
七零年代的儿时生活在山西、对“上海制造”很有情结的贾樟柯,在大学时期终于打破了对上海的陌生感。
“从鸦片战争到当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跟上海发生(紧密)关系…”贾樟柯突然意识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诸多事件,“特别是民国”让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很国际化”!
被上海“深深吸引”的贾樟柯在《海上传奇》中把焦点关注在1927年“清党”之后的上海历史。“当事人或当事人的后人都还在,所以(这段时间上海的历史)虽然遥远、但可触及”。
贾樟柯说,他对上海的最大兴趣,还是“这座城市负载了很多中国现代历史的故事”。
贾樟柯不愿用“表演”来评说影片中的18位嘉宾,“他们都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不是虚构的”。他笑着说,韩寒很能打动年轻观众,因为“很幽默”;上官云珠儿子的讲述最打动他自己,因为“都是电影工作者”。贾樟柯透露说,影片从筹备到拍摄过程中,“都叫《上海传奇》”。但是到剪辑阶段,他认为“上海”“太具体、太限制故事题材”。贾樟柯认为,该片讲述的故事“远非上海一地,而折射了全中国的命运”,因而影片的名字最终确定为《海上传奇》。
他补充说,上海和“海”的关系密切,由于“海”,上海才“发达”;而“海上”更有“水的感觉”,“上海也一直有海上的概念”。
贾樟柯说,影片的英文名字《I Wish I Knew》是他们拍摄过程中,当年上海“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孙子张原孙先生最喜欢的一首英文歌命名,“特别适合这部电影”。
贾樟柯说,这首英文歌也表达了“在历史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一份叹息”。
市场
贾樟柯承认,《海上传奇》的成本回收“三分之二还要依靠海外市场”。他认为,该片成功的海外发行“得益于十几年来的市场积累”。
贾樟柯强调,国内和海外发行“不是钱的问题”,“都应该努力开拓”。他表示影片除应该“能在本土被消费外”,海外发行的意义更多在于“电影的思想能力能否被更多的文化和国家分享”。
贾樟柯说,中国导演“不应只满足于本土的文化、娱乐需要”,而“应该对整个世界有所建树”。他认为,中国导演开拓海外市场的背后,是“渴望国际交流的心态”。
英国观众
对于在伦敦电影节上观看《海上传奇》的英国观众,贾樟柯认为,作为“外语片”,观众肯定会出现“文化隔阂和背景模糊”。
他坚信,影片涉及到的“大主题”能被全世界人接受:即“在社会事件、战争灾难下人的被动”。
他认为,生活在伦敦的人都有和影片相似的经历。他希望伦敦观众能感受到“大家都能分享的主题”。
贾樟柯说:“伦敦对我的电影推广很重要!”他很感激英国电影协会(BFI)购买了他几乎所有电影的发行权。
贾樟柯笑着说,十年间再也没来过伦敦电影节,“纯属机缘巧合”。
他说,希望明年的伦敦电影节,他能携目前正在筹备的武侠片如期赴约。
伦敦电影节几乎购入所有贾樟柯的影片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