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通常独享父母的关心和宠爱,当家里出现新生命,如何顾及他的心情,让他接受并爱护弟妹?又该怎么带他体会手足情深的意义。
“手足可以情深,也自然会有对抗的天性,尤其是抢夺爸爸妈妈的爱。”教育系教授林进材表示,如果有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计画,有几点技巧要注意:
1. 事先与小孩分享 生弟妹的意义
譬如告诉孩子“弟妹未来将是除了父母之外跟他最亲的人,可以依靠、作伴”,并且用“你长大了,要成为保护弟妹的大哥(大姊)!”等正面方式鼓励孩子,让他不会因为害怕既有的宠爱被剥夺而心生排斥。
怀孕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多去感受弟弟妹妹的生长,比如:妈妈在怀孕过程肚子会隆起且有胎动,可以让孩子用触觉去感受“弟弟妹妹妹在长大!”因为参与而得到期待感,才不会让孩子感觉弟妹是天外飞来一个与他不相干的生命体。
2. 避免孩子与手足 年龄相差太大
生育计画应该在组织家庭时就有规划,避免让孩子之间的年龄相距太远,这样一来父母辛苦,二来孩子彼此之间也没有同侪的归属感。
3. 小孩争执时 父母别急着排解
孩子在一起难免会争执,譬如:为了争夺玩具、食物、电视遥控器等,做父母的,有时候要适时“冷眼旁观”,孩子才会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协商、沟通。若父母太急着去排解,总是指责年纪较长的一方“怎么不让小的”,或偏袒抢不赢人就哭的那个幼子,都会让孩子埋下父母不公平的阴影。除了先尝试让孩子自己去沟通,若要介入仲裁,最好一一听完每个孩子的陈述,并依理公平赏罚。
增进独生子的人际社交
亲子教养专家黄琬玲指出,虽然现在把小孩送来托儿所或是幼幼班已很普及,不少家长其实还是舍不得,认为是让孩子辛苦了,那么送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多半是因为孩子的发展需求与医师的建议,要多让孩子体验群体生活,才能刺激能力发展,也透过同侪的相处才有分享、接纳、合作机制。
“孩子的群性来自于多元的社交环境。”黄琬玲表示,学校固然是一个很好的群体环境,但父母也不应该把责任与期望都寄望在学校而已,毕竟人格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累积,父母平时还是要拨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多发掘可供亲子活动的场所,例如:县市乡公所活动中心、社区公园、亲子馆等,或是多安排家庭之间的聚会,让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同伴,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沟通。
父母是独生子女最密切的互动者,要加强他在人际上互动的能力,林进材建议从与父母的互动做起,譬如:养成早上起床、晚上回家都有道早问好的习惯,平时也可藉机让孩子与左邻右舍礼貌性的互动,而不是把小孩都保护在“温室”中。孩子就学后会开始认识同侪,也可透过办理庆生会等机会,协助增加孩子与同侪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更乐于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如何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