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宋真宗时,历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谥文靖。
一次侍宴完毕,太宗目送李沆远去的背影,赞叹道:“李沆风度端正,神态庄重,真是有贵人的气质啊。”
宋真宗即位之后,李沆被任命为宰相。他经常把当时天下发生的一些灾祸,凡是水灾、旱灾或者有盗贼发生的灾情,直接向皇上禀报。有时皇上本来心情愉悦,听到这样的消息,禁不住有些黯然神伤。
王旦认为这种琐碎的事不值得让天子烦心,而且丞相常常禀奏一些不好的消息,拂逆了皇帝的心意。
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各地艰难的情况,经常怀着忧虑警惕之心。如果皇上不晓得天下百姓的疾苦,又如何能教化、治理天下呢?不然的话,血气方刚的皇帝如不沉迷歌舞、美色、珍玩,就可能搞些土木、战争。我老了,来不及看见;这是你未来的忧虑啊!”
有一次,真宗问李沆:“治理天下之道,首先最重要的是什么?”李沆回答:“首先应该尽量用贤达之人,因为他有才德在地方上教化百姓。不能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李沆认为,心浮气躁的人,心不定,判断是非的时候恐怕会有所偏颇,不宜重用;而新进的人历事不深,缺少经验,很容易在处理朝政时出现偏失,也不宜在开始就赋予他重要的责任;好事之人,喜欢搞活动,不能务实。像这样的三类人,都是要禁忌的,这是任用人才最应该注意的条件。
宋真宗常常单独和他讨论国家大事,但是他从来不向皇帝秘密奏报其它人的隐私。
有一回,李沆和另一位大臣有了分歧,起因是对一位官员的处罚问题。这个官员在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未能将粮草及时运到,按军律该斩。李沆做了一番调查,指出此人失职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故意延误发粮时间,嫁祸于他。何况此人很有才干,一向勤勉谨慎,功大于过,杀了他,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另一位大臣却认为:无论责任大小,都应该斩首,这样才能严明法纪,警戒他人。李沆和这位大臣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没能说服谁,只好把此事送交刑部去处理。
同李沆争论的这位大臣认为李沆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便派人四处散布说:李沆和犯罪的官员有私交,所以徇私枉法,包庇坏人。他还暗地里向宋真宗告了一状,说李沆不仅目无朝廷法纪,而且一向独断专行。
此时,李沆正忙于公务,早把争论的不愉快忘记了。尽管朝中议论纷纷,他却不理会。后来,有人提醒他防备暗算,他却笑了笑说:“我诚实办事,诚实待人,问心无愧,怕什么暗算!”
宋真宗对李沆的人品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听了那位大臣的密报后,他半信半疑,很想听听李沆的意见。一天下朝之后,宋真宗把李沆叫到偏殿,身着便装,先同李沆谈起边界战事,又说起南方遭水灾等问题。说着说着,真宗话题一转,问起他对那个官员的处罚来。李沆说道:“此事臣已有详细的奏报送上,陛下还没有看过吗?”真宗不动声色地说:“朕只是想亲自听听你的意见。”
李沆把自己的意见又讲了一遍,然后肯定这人的才干,说眼下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应该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真宗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回去,那件事待朕再斟酌一下。”
李沆刚起身要走,宋真宗忽然又问了一句:“其它有些大臣都曾有过密奏,你为何从没有密奏呢?”
李沆答道:“臣以为,我辈身为朝廷大臣,所作所为皆光明正大,为何要密奏呢?凡是需要密奏的事情,我看除了为国家除掉谋反的奸臣之外,都有不可告人的动机。臣一向反对这种行为,怎么敢学着去做呢?”
李沆走后,宋真宗心想:“像李沆这样光明正大、诚实正派的人,怎么会徇私枉法呢?”从此,宋真宗更加信任李沆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李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