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
中国钢琴演奏家朗朗19日晚间在白宫在奥巴马总统欢迎胡锦涛主席的国宴上演奏一曲“我的祖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来引起了不小的回响,胡锦涛已经回国,但反响并没尘埃落定。
这么厉害!朗朗何许人也?诸葛仁撰文这样介绍道:新闻午报记者王晨在2005年12月19日写过一篇新闻报导《郎朗:「中国琴童」黑色故事》。
报导说,郎朗的成名经历一直被视为「中国琴童」的范本,最近郎朗推出《天才郎朗》一书披露了当年他求学时的辛酸经历。
7岁,父子齐上阵 参赛争名次
报导说,郎朗至今还记得去太原参加「「全国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的情景,当时只有7岁的他,已经获得了沈阳少儿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尽管郎朗已能弹到「车尔尼 740」,但那次比赛规定只能弹「车尔尼299」。于是他弹了卡巴列夫斯基和《红星闪闪》。在父亲郎国任眼里,除了裤子背带从儿子肩头滑脱下来影响了演奏效果,音乐整体还是非常出色的,他觉得郎朗可以进入前六名,甚至能进前三名。
在宣布比赛成绩的时候,郎朗拿着一枝圆珠笔在腿上不断的写着自己的名字。但前六名宣布完了,还是没有郎朗,直到宣布优秀奖的时候,主持人才报出郎朗的名字,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郎朗直冲主席台,边跑边喊:「太不公平了!凭什么?我不要优秀奖!我不要!」郎国任去找评委们说理,但并没有改变比赛名次。
当别的孩子把奖品──一只金丝毛小狗递给郎朗时,他抓过来就狠狠摔在地上。报导说郎朗参赛遭遇「黑幕」,从表面上看可能是这样,但也许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个把名次看的如此重要的人弹出来的音符怎么可能美妙呢?
郎国任教育儿子的方法,是把这只玩具狗带回家放在郎朗的钢琴上,他要让儿子时刻记住太原的「不公平」,让儿子心里充满阴影,而不是告诉儿子得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把它做的更好。
正是因为这种畸形教育,使郎朗长大后拒不接受老钢琴家们的指导和劝戒,例如2004年,22岁的郎朗演奏《黄河协奏曲》后,老钢琴家殷承宗对他过分强调技巧的演奏方式提出了异议。郎朗告诉记者:「我不愿意把自己的评论强加在别人头上,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正因为郎朗只关注技巧,所以他从被外国音乐界捧红的「年轻钢琴家」堕落成中国网民眼中的「熟练键盘操作工」。今年他才28岁。
9岁,「不成功便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过去指的是为国捐躯的真正爱国者。没想到郎朗的父亲郎国任竟在儿子身上重新注释它的涵义。
郎国任原来是沈阳的治安特警,为了能让儿子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求学,将来成为世界名人,他孤注一掷,辞去了工作,带着9岁的儿子赴京。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郎朗的母亲一人支撑,她每月留下100元,把其余的钱寄往北京。一家人在下一个赌注。
一天,一直带郎朗学琴的北京老师突然对他说:「我教不了你,你还是换个老师吧,别耽误你。」背水一战的郎国任顿觉眼前一片黑暗,他觉得如果儿子不能成功的话,那还不如死。名利和艺术挂上钩,真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一天,郎朗因为参加学校合唱团排练而晚回家两个小时,这把郎国任心里的「火药桶」炸爆了。在郎国任看来,合唱团排练纯粹是瞎耽误功夫。
那天,郎朗刚进门,父亲就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了他一顿。郎朗说,那天父亲还用大皮鞋打他,皮鞋后跟的铁钉子都把自己的脑袋打破了。郎国任打累了,就拿出一包药丢到儿子面前,恶狠狠的说:「你还有什么脸呆在北京,现在我给你摆出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
从小被教育的成名心极强的郎朗认为丢不起那个脸,死也不愿回沈阳。郎国任说:「那好,你就选择死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郎朗不敢想象从11层楼的阳台往下跳的情景,于是绝望的拿起了药片。但他一想到妈妈和自己经历的种种辛酸,又立刻忿忿不平起来,他说:「我为什么要死?我没有错!」他把药片扔向父亲,从死亡的边缘逃了回来,那年郎朗9岁。
如今,已经成名的郎朗把父亲的「教子之方」公布出来,竟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和模仿。其中一位父亲给了女儿400多个嘴巴,终于使女儿达到能够上台领奖的水平。
当艺术被糟蹋到如此地步的时候,那也就不能称作「艺术」了。那只是成名致富道路上的一个工具。
- 关键字搜索:
- 郎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