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10月20日之前,药家鑫和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也在过着天之骄子的生活。这个在西安音乐学院键盘系就读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优良,人际关系不错,钢琴也早已经考过了十级。也许这个年轻的钢琴手已经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希望人生也能够像他手下流淌出来的音乐一样美妙。
去年10月20日夜晚,药家鑫开着两个月前父母才给他买的一辆新汽车,告别了女友返回西安,却不知他的一生就此出现了无法逆转的巨变。
在药家鑫回学校的路上,他仿佛觉得自己的车碰上了什么东西,已经开出去一段路的他又调转车头回去查看。他发现路边倒着一辆电动自行车,旁边还躺着一个女人。很显然那个女人受了伤,但是仍然神志清醒,她努力地抬起身子,要记下药加鑫的车牌号码。于是慌乱中的药家鑫从背包里抽出当天刚买的有20多公分长的切肉刀,对已经被自己撞得骨折、浑身擦伤的女人,狠狠地刺了六刀,致使那个叫张妙的女人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当场死亡。然后药家鑫驾车离去,直到他后来又连撞两人,被目击者报警,他才被抓捕归案。
2011年3月24号,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官宣布将择日宣判,但至今尚未结案。
在法庭上,药家鑫的辩护律师说药家鑫属于激情杀人,他没有预谋,属于临时起意;他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他学习优秀,还得过各种奖励;他出生于普通家庭,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因此律师要求法庭给予从宽处理。
药家鑫的案子在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钢琴手,却摇身一变成为凶残的杀人犯呢?为什么一个大学生在自己驾车撞人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救人而是杀人灭口呢?公诉人说药家鑫的行为突破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道德底线,令当代大学生蒙羞。
就在我想说公诉人不应该以偏概全,把药家鑫的行为推而广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就在我仍坚持认为学音乐的孩子们和其他孩子们一样都还是有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辨别是非、知道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道理时,药家鑫的一个叫做李颖的同班师妹却在互联网上公开说:“我要是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者当时不要脸来着?她记车牌子。”还有一些和药家鑫同系的学生不辨是非,只因为与药家鑫同为键盘系学生,就无条件地支持他。
于是我也要像网上千千万万的人那样,问上一句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是怎么了?连如此明确的杀人案都不能分辨曲直,他们还有基本的道德良心吗?他们的良知底线究竟在哪里?我开始对这些孩子们感到担忧了。
至此,药家鑫会获刑多少,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关注的焦点了,我所关注的是药家鑫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我觉得药家鑫和公开支持他杀人的那个女同学一样,他们缺的不是优秀的学习成绩,却是做人起码的一点善心和一点道德判断能力。
中国有一个《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说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如此,为什么一些人长大以后却会失去人生之初的善心呢?假若我们要追根寻源,多半都能够从他们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一些原因。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能够给他(她)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药家鑫便是如此。
和另外一个年轻的钢琴手郎朗的经历相似,药家鑫从小就被父母打骂着练琴,他没有童年的自由,没有游戏的时光,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的心灵早已经被扭曲,他恨自己的父母。这样成长起来的药家鑫,他缺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在突发事件中作出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是勇于承担责任的公民意识,还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础,通俗一点讲,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当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体验别人的情绪、感受时,他就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要是在出了车祸以后,药家鑫能够从受害人张妙的角度想一想,他又怎么能够忍心向她举起那把害人又害了他自己的刀呢?
(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
- 关键字搜索:
- 谈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