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全球金融大泡沫没有进行修复,对于资产泡沫创造的负债,通过救市的政策来平衡子虚乌有的负债,2008年创造的金融泡沫,非但没有吸收,反而复活了。
金融市场这些赢家,或者政府替输家还给赢家的钱,这不是实际得来的资金,而只是印钞票,这导致今天金融资本大量走向硬财富,去投资农产品、大宗商品、去储蓄。这种走向硬财富的投资战略,带来的结果就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使得投资拉动的国家本币升值、投资成本上升,最后导致全面的通胀结果。这就是救市后遗症,如果真的吸收泡沫的话,关键不是在于把自己放出去的钱收出来,因为如果越是收钱,就是对于实体经济更严重的打压,关键就是这些资金引导到通过财富的做大,吸收负债所创造的泡沫。
最近流动性泛滥的问题非常复杂,因为货币政策不对称,助涨了套息的交易,大家不满足银行的利息,纷纷寻找新的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这种现象也在不断的发生。至于最近M2的增长,实际上并不能认为存款自发的增长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银行的表外业务,现在重新回到表内。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产业资本虚拟化的问题,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利率的上升,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再加上我们节能减排的压力,我国民营资本打开自己盈利空间的能力非常有限,最终选择的结果可能不是学者想象的产业升级,而是资本退出自己擅长的舞台,进入到私募基金、房地产等靠价差赚钱的商业生态方式。这和2008年之前通过非常简单的加工贸易做大实体经济、带来财富经济的贸易有本质的差异。
货币政策需避免适得其反现在的货币政策无论是数量型的还是价格型的,对于目前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可能起到的是一个止痛剂的作用,是事后量的缓解,如果不能治本的话,货币政策可能适得其反,经济最后可能还是通过硬着陆解决2008年本应该吸收的流动性。
在没有实体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通过货币政策运作,可能加速这一情况的发生。
目前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紧缩,无论是通过政府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还是结构调整制定方向,希望政府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进入政府想去的实体经济。但目前大量的钱没有顺着政府指引的方向,反而追求抗衡通胀、高收益的投资带来资产泡沫,而这种资产泡沫更加加剧这几年经济增长留下的后遗症。
从这个角度来讲,稳定物价、稳定房价就变成了政府迫不得已要采取的政策,这带来的效果可能是更加严重的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例如最近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涨,这将使得实体经济成本不断提高,套利套汇的问题更加严重;而贸易逆差和外汇储备增长,更给我们宏观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吸收存款非常困难,而体系之外的资金非常富裕,而且很多投资者,都在体系之外资金循环当中寻找自己高收益的投资渠道,这一点,货币政策是根本没有办法去有效的监管,而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此外,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延续,目前投资的力度非常大,打开了成本上升的空间,原材料市场中投机操作,让我们感觉到体系之内紧外松,这也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的冲击。
重新打造制造业是关键由于各国政府害怕硬着陆,从而采取量化的货币宽松政策,本来泡沫膨胀的流动性,被救市政策激活,导致输入型的通胀不断加剧。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来应对,就是加剧了流动性泛滥的问题,虽然我们认为制造业应该结构调整,应该升级,但在很多美国的媒体,也是要求美国国民通过自己踏实的生产,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看不起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进行转型升级,不是由市场活力刺激经济的转型,带来的结果就是实体经济阴盛阳衰;害怕负利率,带来的结果就是走向体系外市场的资金;加上热钱,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几股力量叠加,造成了目前成本推动型的通胀问题。因此货币政策要做的,还是要打造中国经济的活力,应该培育健康的流动性需求,吸收多余的流动性。
那么,这个健康的需求在于什么地方?制造业的重新打造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而过快地加速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阴盛阳衰的问题。
此外,目前中国并不是没有让自己的制造业在自己的本土生根发芽的基础,我们加快价格的调整、产业升级的调整,但没有绕开制造业所面临的金融困境在这样一个大幅度的成本推动型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无法规避成本通胀的渠道,最后选择的就是利用成本推动型的生态环境,寻找商业利润,虽然短期有收益,但是长期中国经济会出现越来越多问题。所以,能不能加速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不在于用金融、货币的手段,更多的可能还是要给民营企业一个正常的生存环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金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